2021年1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6期(总第353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音乐教师要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
■马鹏飞
《教育导报》2021年第6期(总第3534期) 导报三版

我是一个苗族教师,对民间音乐承载民族文化,对它的学习和传承,感同身受。我参加了到叙永县合乐乡红店子学校对当地苗族音乐的采风活动,收获满满,却又忧心忡忡,倍感责任重大。

一、本地苗族音乐逐步消失,要想办法留住它

苗族文化丰富多样、绚烂光彩,苗族音乐是其中的一个文化宝库,可苗族音乐正在快速消失。消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苗族音乐现有的传承方式仅是口口相传;二是现在精通苗族音乐的人老龄化严重;三是可以学习传承的年轻人多为生计而外出务工,适龄孩子都在学校学习,所以仅是“口口相传”这样的方法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难度相当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苗族音乐传承,迫在眉睫,也是势在必行。

二、苗族音乐难以传承记录,要想办法记下来

每一次采风活动,我们去的时候都是兴高采烈、充满期望,探索自己民族瑰宝让我欢呼雀跃。可到了第二步听音记谱时,我们就手足无措了,因为苗族音乐特点鲜明,苗族音乐风格多样,种类繁多,特点鲜明。我们发现本地苗族音乐随意性比较大,就是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每一遍都存在差异;装饰音多;节拍多为散拍和混合拍,节奏稍显自由;歌曲都为苗语演唱,民族韵味浓厚,风格不易把握等等。

苗族音乐的这些特点,让我们的记谱工作出现了节奏节拍及速度得不到确定;装饰音记不准确,民族风味不到位;语言不通,歌词记录不下来,歌词大意翻译不到位三大问题。我们的记谱工作必须严谨,并尊重原型,不能将就更不能随意。所以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二度创作,导致我们不能准确地放入合适的学段进行教授,从而影响到它的传承。

我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民间艺人留下,在我们听音记谱过程中不懂之处及时提问、及时解决;对采风作品进行及时的二度创作;苗族语言记录不下,就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把苗语翻译成汉语;把苗族语言写成同音的汉字,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请民间艺人对采风人员进行培训,尽可能保证语言的纯正;把二度创作后的作品与民间艺人分享,请他们评价指教,是否与原型相符。

采风后,立即进行二度创作非常重要。如果活动结束后,过段时间再进行听音记谱、二度创作的话,肯定会失去灵感,最重要的是当时很多无法用笔记录的要点会忘记。采风过后,我们及时进行了二度创作,形成《我的芦笙有名堂》和《迎亲歌》两个作品,在后来的教学中深受学生喜爱。

三、对苗族文化存在偏见,要想办法扭转

“苗族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这是以前常听到一句话。我作为苗族人,希望自己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传承苗族文化而努力,很欣慰,同时感到自己肩负着使命。

采风时候,民间艺人告诉我:对于别人到访采风,他们很高兴,但是这次最兴奋的是我的加入。他们觉得苗族文化得到传承更有希望了。我相信,有我这样的愿意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师,一定会为民族文化传承铺设一条顺畅大道。

(作者系叙永县城西实验学校教师)

【本组文章系四川省社科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团队中小学专项课题“歌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的传承教育研究”(编号: MYSY2020 ZD08)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