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7期(总第353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
■何先全 刘利红
《教育导报》2021年第7期(总第3535期) 导报三版

教育需要陪伴的观点深入人心,但究竟怎样陪伴孩子,一些家长很困惑。有家长说,我这不天天陪着孩子吗?我跟他形影不离,他做作业,我就在旁边做我的事情,一直看着他。这大概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观点:孩子学习,我在旁边看着,不让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就是陪伴。这种陪伴更多的是充当一种“监工”的角色,这其实是对陪伴的一种误解。

真正的陪伴不是枯燥地讲大道理,也不是一味地限制孩子的自由,更不是肆意地将孩子呼来喝去,陪伴孩子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真正的陪伴是示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真正的陪伴其实是要求我们给孩子做好示范。不是我坐在孩子的旁边玩手机、打游戏就是陪伴。我们要求孩子热爱读书,自己读书了吗?我们要求孩子有礼貌,自己有礼貌吗?我们要求孩子锻炼身体,自己锻炼身体了吗?我们要求孩子不说谎话,自己说谎话了吗?我们要求孩子有爱心、要善良,自己有爱心、善良吗?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我们是一个生活苟且的人,怎么能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呢?所以,给孩子做出示范和榜样非常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些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未来。钱学森曾经说过,我的母亲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示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真正的陪伴是引领。引领不是推动,而是像牵引多节车厢的机车,既要牵引又要控制方向,以及制动或发出制动的信号。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诱惑,偏离正确的轨道;或者在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难免产生种种迷惘,我们陪伴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发现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动向,发现偏航要及时纠正,运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掌握的知识经验,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引领,或者循循善诱,让孩子自己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孩子在一些人生的关键时刻或处于困难境地时,父母及时打打气、鼓鼓劲,让孩子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就是作为父母的正确引领。

真正的陪伴是共情。共情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能从对方角度为对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对方,同时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尊重。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孩子,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和成人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始终达不到你设定的标准,这对大人来讲是一种伤害,对孩子来讲更是一种伤害,将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抹杀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我们常常讲“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这个道理,蹲下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灵。

真正的陪伴是共生。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在这里,共生还有共同生长之意。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父母和孩子双方都需要成长。父母并不完美,需要和孩子一起相互改变,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孩子取得成绩时,我们共同庆祝;孩子没有考好时,我们一起查漏补缺,分析原因。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改掉缺点,我们自身也在成长。

现在网上有两种观点:要么强调爸爸陪伴的重要性,要么强调妈妈陪伴的重要性,理由都有很多。其实,这两种看似正确的观点都是有问题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的陪伴同等重要。片面地强调妈妈或爸爸陪伴的重要性,这正好给了一些不负责任、缺位偷懒的家长一个疏于陪伴孩子的借口。每一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爸爸忙一点,那么妈妈就多陪伴孩子一点;有的家庭妈妈忙一点,爸爸就承担一些陪伴孩子的责任。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而一个家庭努力建设成积极向上、阳光温暖、情趣高雅的样子,这才是最好的陪伴,这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