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8期(总第353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李静 张国云
《教育导报》2021年第8期(总第3536期) 导报三版

近日,听了成都某校一堂历史公开课《希腊城邦与亚历山大帝国》,笔者既为教师的渊博学识、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的引领所折服,更为学生们旁征博引、精彩讲述中闪烁出的智慧光芒所打动。

第一,这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苏格拉底生平为主线,勾勒出希腊文明史的基本脉落。解读油画《苏格拉底之死》,让希腊的辉煌和苏格拉底之死形成反差,让学生站在历史时空下感受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变迁,从而理解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第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努力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如通过微课,讲解苏格拉底之死与弗里娜之活的两起案件的不同审判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分析雅典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最终选择的分析,理解其遵守法律和维护城邦制度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家国情怀。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生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津贴制度”的实行对雅典带来的影响引出雅典的对外战争,解读雅典城邦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公民素养与雅典民主制之间的关系、雅典民主制与法制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解读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这堂课给人最深的感受是:历史老师一定要多读书,并要活学活用,使史料能成为教材的补充,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那么,历史老师该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材料呢?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学生碰到的材料主要是文献材料,如典籍、图表、笔记、论著、民谣、碑文等,可以说除实物外的一切记载都属文献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没有材料,就没有历史。

在教学中,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文的同时,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辨析、解读、探究历史真相,做出评价和解释,可以使学生增强证据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逻辑推理、思维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也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综合能力。这样,历史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复述,而是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历史材料浩若烟海。如何正确选择并运用材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教材跨度大,结论多,使教学的难度增大,但是它给了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目前,教师的制胜法宝之一就在于有效运用历史材料。教师必须对史料大量收集、阅读,精心筛选,合理引导。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史料教学。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是一种突破,对教学中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新的诠释,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一种体现,教师可能获益更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巧妙而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可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起到上述作用。课堂提问也是一种艺术。总的来说,提问应照顾到问题的实用价值和学生的接受效果。提问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然后精心质疑、设问;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问到学生的心坎上和学习材料的关键点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总之,想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读书、选材、设问,整合教材、课程设计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时刻心怀课堂,心中有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注意吸纳、借鉴对自己教学有用的素材和其他老师的长处,为上好每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分别系四川师范大学附中外国语学校、成都市田家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