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3期(总第300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生根发芽
■龙讯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3期(总第3000期) 导报三版

农村小学的教育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教师结构不够合理,教育理念未能得到根本转变,家庭教育的缺失、年轻教师工作岗位频繁调动等因素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理念的转变,真正让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生根发芽。

【现状】

自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农村学校的老师们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智育,培养能力;加强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从整体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表面工作上。

首先,素质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或者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其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缺失,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改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再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

【对策】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关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必须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要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单一转向灵活,教学手段要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要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摒弃以成绩看教育的观念,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其次,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教育“绿色通道”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公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激励力度,让教学教研有经费,设施建设有保障。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鼓励农村教师参加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组织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让教师理解、领会并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同时,在师德方面也要不断地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

第四,针对留守学生实际,注重农村学生身心健康。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好学生的身心问题,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循序渐进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农村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讲授。另外,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还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针对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辅导教育几乎空白的现状,学校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召开家长会,或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家访、电话联系等,仔细了解每个家长的教育方法以及学生在家中的生活、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形成教育合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长宁县三元乡义务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