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0期(总第353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孩子“听话”真的好吗?
■钟乐江
《教育导报》2021年第10期(总第3538期) 导报二版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湖北省武汉中学近日进行的亲子沟通调查中,有学生发出“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的呼吁。在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超过七成学生却认为自己“听话”,双方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偏差。学生们普遍“吐槽”,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并呼吁父母:“请给我们试错权!”

现实生活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家长们聚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很多家长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羡慕或夸赞别人的孩子听话。每当这时,我就忍不住在想,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的好吗?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家长不得不去陪读。究其原因,是孩子从小就被家长训导得很听话。父母叫他只管读书,其他什么事都不要做,他就一门心思读书,什么事也不做,也不和其他伙伴玩,长期与课本为伍,与作业为伴,从不越雷池半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进入大学后,做什么事都没主见,连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这个孩子可谓从小就很听话了。在家里,他是父母的“乖乖娃”,令别的家长羡慕不已;在学校里,他是老师的“好学生”,从不违反老师的意见,可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

由于“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和畸形的“成才教育观”的影响,家长们过分严厉地管束孩子,总希望他们听自己的话,总希望孩子一门心思去读书。可是,那些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一味地按着父母的规划走,长期专注在书本知识里,很容易形成依赖思想。他们一直生活在家长的保护里,就会遇事不动脑筋,缺乏主见,成为缺乏创新实践能力的“呆子”。

其实,孩子还是“野”一点好。要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过分严厉地管束,就会束缚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如笼中的小鸟,失去应有的自由,从而变得孤寂,不善交往,行为胆怯,思维僵化,遇事无主见,事事循规蹈矩,缺乏应变能力。

我们都知道,杂草需要锄头来铲除,玉石需要刻刀去雕琢。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既需要用“锄头”(教育批评和惩戒)去铲除他们心灵上的杂草,也需要用“刻刀”(人文关怀和引导)去对他们进行雕琢。“锄头”与“刻刀”是孩子成长的双重需要,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将大打折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既要懂得牵手,又要敢于放手,既要施以纪律和规则的约束,又要给予释放个性的自由空间。

一方面,孩子的成长需要用规则来约束,家长要善于使用好手中的“锄头”,给孩子适当的教育批评和惩戒。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必要的辨别力、自制力等,加上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用必要的惩戒手段来约束他们,促使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不过,家长要善于使用“锄头”,不能像不谙农事的庄稼汉那样,用锄头将地里的杂草与粮食作物一并铲除掉。如果遇到孩子做错事,就对他们荷锄相向,武断动粗,会让他们滋生孤立和敌对心理。我们在铲除孩子身上的“杂草”时,千万不能伤及“根和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自由空间,家长要懂得如何使用手中的“刻刀”,对孩子实施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孩子年龄尚小,有的还处于懵懂状态,他们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所难免的。他们就如一块有瑕疵的玉石,我们不能一味地举起手中的“锄头”,而应该像雕刻家那样,俯下身来,拿起刻刀慢慢对其进行雕琢。有瑕疵的玉石毕竟还是玉,我们不能让其变为顽石。

是土壤就会滋生杂草,是孩子就会有缺点。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育和唤醒,而不是盲目的铲除。家长要善于使用手中的“锄头”与“刻刀”,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勤用“锄头”来根治孩子心灵中的“杂草”,巧用“刻刀”来对孩子进行艺术雕琢,让孩子在规范的管理中循规蹈矩,健康行为,在和谐的雕琢中自由发展,张扬个性,最终在人生旅途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