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4期(总第300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邓管“大事”
——记川大附小食堂管理员邓银安
■本报记者倪秀(图片由学校提供)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4期(总第3001期) 导报四版
11月10日,本报刊登了《不知疲倦的“廖叔叔”》一文,讲述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园宿舍维修员廖明全的感人事迹,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对此文作出了批示:廖明全同志在宿舍维修员的岗位上数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做好本职工作,解决学生一个个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安心学习、舒心生活保驾护航,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和赞扬。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始终如一的努力付出,值得大家学习!

此前,我们更多将目光聚焦在一线教师和校长身上,却忽视了广大校工群体,他们也是学校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学习的保障,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由此,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校工的故事,重新认识他们亲切、熟悉的面孔。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欢迎给我们提供线索。

川大附小后厨,直径将近1米的大锅,每样菜每天中午至少要炒3锅以上,邓银安和厨师要炒将近2个小时。

邓银安退伍转业应聘到川大附小至今,没有编制的他管着学校“天大的事”——食堂安全;17年来,学校食堂从未出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食堂账务、采购账务也不曾出现一处问题。

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有个著名的“小邓”。他是学校的食堂管理员邓银安,1999年从部队退伍回来,他应聘为川大附小的食堂厨师,2000年,被提为学校的食堂管理员。

进校时,邓银安不到27岁,高大帅气,学校老师们亲切地称呼他“小邓”。今年,邓银安44岁,“小邓”不小了,但他还在川大附小。17年来,他管理着食堂大大小小的事务,每天为了2000多名师生的午餐奔波忙碌。

 

“我的闹钟时间,17年不变”

邓银安的手机上,有个闹钟的时间一直没变:05:00。

“有个时间线在我脑子里,每天不断重复,不能出错。”看了一眼手机,邓银安给记者描述了食堂工作的一天。

5:00,闹钟响起,邓银安起床。

为确保师生能按时就餐,供货商5点半前会送货到学校,邓银安需要就当天的所有食物进行验收把关,确保食品安全。验收完所有货物,他又紧锣密鼓协调食堂员工准备教师早餐,巡逻检查各处。

早上8点不到,学生陆陆续续到校,一天热闹的校园生活开始了。食堂这边,也早已热火朝天地忙了起来。食堂所有员工各就各位,理菜、洗菜、切菜,按菜品要求加工肉、禽等食物,同时还要随时清理废弃物,保持食堂清洁卫生。

“每天中午有2000多名师生就餐,我们需要处理的食物重达1吨左右。”邓银安介绍说。川大附小的午餐是三菜一汤,11:40所有菜品都需要做好。每天中午直径将近1米的大锅,每样菜至少要炒3锅以上。邓银安和厨师一般从10点开始炒菜,炒上将近2个小时,这中间基本不能停下休息。由于温度太高,菜量大,而且需要不停地翻炒,他们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冬天还好受点,夏天那滋味最难受。没有一定的体力,根本做不下来。

12:00,下课铃响起,川大附小的午餐时间到了。

踩着时间点,食堂员工刚好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每一间教室门口。川大附小有48个班级,没有电梯,最高的班级在5楼,送完午餐,无论冬夏,食堂工人们往往都是满头大汗。

午餐后,邓银安又和食堂工人一起,迅速地将所有餐具收回,清洗餐盘、碗、筷子、汤桶、保温桶、菜盆、饭勺、汤勺等餐具,清洗完后还得煮沸消毒,然后放入专门的餐具消毒间进行紫外线杀菌、消毒、保洁。

3:00,邓银安开始巡视库房,检查各个角落的卫生情况,检查完毕,然后锁门。这时,依旧冒着热气的食堂逐渐恢复宁静,食堂一天的工作才暂时告一段落。

“从1999年进校到现在,几乎都是这样的时间表。现在都形成生物钟了,放假都不习惯。”邓银安说,这17年来,自己换过很多个闹钟,也换过手机,但闹钟设置的时间,却从来没变过。

“小邓,是把业务的好手”

去年,成都市武侯区启动了教师职业幸福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给教师提供营养早餐。这个任务,自然落实到了邓银安的肩上。

每天早上140多位教师要在学校用餐,众口难调,老师的早餐到底该怎么准备?最初一个月,老师们吃得不开心,邓银安也很头疼。后来,学校组织了问卷调查,并把情况反馈给他。仔细看了情况反馈之后,邓银安仔细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写下:建议加水果,希望有面条、抄手……

“从那以后,每天给老师们一个惊喜。”川大附小总务处主任张丁说,邓银安不仅记录下了老师们的建议,更是迅速地让大家感受到了改变,每天菜品丰富,一周几乎不重样。

“我们每天吃得好了,上课自然心情都好了很多。”学校教师邢健飞说,小邓很细心,时常记挂着哪位老师没有吃早餐,会过来询问是否有什么不满意,有时候还给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吃上早饭的老师单独做。

采访当天,正碰上川大附小的“明厨亮灶”工程项目比选会,因为涉及食堂事务,邓银安也参加了会议。

“小邓的建议提得好,比我们想得还到位。”会议一结束,张丁就给记者聊起了这次比选会前的一件事情。

按照学校最初规划,将在学校食堂安装12个摄像头,并在校门口和食堂门口安装显示屏,便于师生、家长能对食堂内的操作情况一目了然。看了学校的规划,邓银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安装16个摄像头。凭着对自己每天工作场地的熟悉程度,他精准地指出12个摄像头会让食堂有死角记录不到,为了更让家长放心,应该安装16个摄像头,让食堂各个角落都能呈现出来。

听了邓银安的建议,张丁又去食堂查看对比,果然,12个摄像头的方案不能实现食堂的全覆盖。经过最终商议,学校采取了邓银安的方案。比选会上,施工方也对这个方案给予了专业的肯定,邓银安听了,乐呵呵地笑。

“除了是厨师,他还是司机,还是采购员,还是修理工……”张丁介绍,食堂的事只是小邓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因为工作踏实,做事让人放心,学校很多事情都请邓银安参与,后勤采购,会务服务……

前段时间,川大附小老师要去长沙一所友好学校交流,老师们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合适,最后寻求“小邓”帮忙。邓银安最后在川大的校园纪念品店选了古朴的笔筒,既有川大校徽,又不失典雅庄重。所有老师看了,都觉得非常合适。

“小邓,是把业务的好手。”张丁说,邓银安不仅进得厨房,炒得一手好菜,也入得市场,采购一手好货,更是入得厅堂,能主动开动脑筋,用智慧把工作做好。从1999年他入职至今,学校食堂未出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食堂账务、采购账务,没有一处问题。

“他就是个默默温暖的存在”

1999年,邓银安从部队退伍回来应聘为川大附小的一名厨师。他至今都还记得,那是8月23日,因为从那天起,他就一直住在学校,把这里当成了家。

“在楼梯间下面住了6年,后来也住过闲置的办公室,前年,才搬进了原来住校生的宿舍,宽敞多了。”邓银安说,由于每天工作时间的限制,他只能住在学校,如今他依然和女儿住在学校,周末的时候一家人才团聚。

因为住在学校,邓银安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学校,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管分内分外,他都积极去做。学生生病了,他背着去医院;放学时,他跑去协助门卫维护秩序和安全;学校办活动,他带着食堂工人们帮忙布置会场……

“他是真正以校为家,爱护这个学校。”川大附小教育集团校长余强给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

2013年的一天,临近开学,晚上11点多忽然下起了暴雨。已经躺下休息的邓银安有些不安,起床,拿起手电,穿起雨衣在校园里巡逻。发现教学楼有间地下室进水了,他迅速组织了几个食堂工人,大家一起来排水处理,一直干到了凌晨3点。第二天,天气放晴,师生们开心踏入校园,谁也不知道昨晚发生了什么。

过了很久,余强偶然听老师们讲起了这个事情。问到邓银安,他也只是笑嘻嘻地说:“哦,我们那天跟大雨搏斗了一盘。”

“小邓有时候就像四川麻将里的‘万能替用’。”说完这个比喻,余强笑了起来,但他觉得很合适,因为大家一遇到事情,总是想到“找小邓”。

“他就是一个默默温暖的存在。”学校教师黄颖说,自己在学校也有十几年了,真正和邓银安直接接触的时间很少,但是每次看到邓银安,总觉得学校有这样的人很踏实,他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温暖的存在。在她看来,邓银安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品质,让他在不起眼的岗位上默默坚持。

邓银安每天的工作很杂很重,但收入却不高。他回忆,最初1999年进校时,工资每个月只有650元,现在他负责食堂管理,工资有了3000元左右,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显得有些困难。说到家人,邓银安笑着和记者分享,自己的妻子是学校以前是宿管员,是学校给他们牵的红线。如今女儿已经上初中了,因为自己是陕西人,妻子户口也不在成都,女儿上学,都是学校帮忙解决的。

“别人都说余校长胆子大,敢用一个临时工管食堂。”邓银安说,自己最感谢的还是学校给予他的信任。因为食堂管理有重大的安全责任,也牵涉众多采购,在有些人眼中,这是个“肥差”。外出学习或者开会时,邓银安发现大多数学校食堂管理员都是有编制的人,有些还是老师转岗过来的,而他却是个临聘人员。

“人人生而平等,对一个人的看法,应该超越身份。”余强说,尊重每一个人,用人不唯学历和身份,这是川大附小的一种学校文化。

2014年,川大附小教育集团的最高奖“百合花文化奖”被颁给了邓银安,这个一直默默站在舞台后方的食堂管理员,这次站上了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