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3期(总第354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追求“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
——成都市石室小学《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的实践探索》结题
■本报记者 梁童童
教研《教育导报》2021年第13期(总第3541期) 导报三版

日前,历时5年的成都市“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的实践探索》顺利结题。承研的成都市石室小学以语数英3堂公开课、学生现场演讲等形式,展示了课题成果。专家评审组肯定了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同时指出,评价的实施机制和操作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和优化。

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概念上,石室小学实施的增值性评价以学科成绩、知识体系、学科能力和学习态度为评价内容,以学生、教师、家长为评价主体,关注的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是以构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为方向,以个体为起点,追求“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的增量。

石室小学校长曾蓉说,有别于传统的以作业的对错、(某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为指标的片面评价方式,增值性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它不是对学习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结合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用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比。“这样,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就能得到肯定,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就能获得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015年至今,石室小学对“增值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个学科为切入口,将评价内容具体化、系统化,形成了可操作、可落实的《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手册》;基于评价手册,进一步将增值性评价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研发了《石室小学增值性课堂评价卡》用于日常教学。增值性评价由“单元评”、“阶段评”变为“课课评”,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频率。

当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理解各个指标的含义并将二者匹配成恰当的分数,成为了增值性评价有效实施的关键。石室小学数学课题组的老师们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对于《评价手册》,有不少学生不理解使用手册的原因、体会不到手册的作用,以及“我不太清楚自己的状况,所以写的分数可能会有些多或少”。同时,也有学生有“评价的次数太多,有些无味”“填写有难度”等想法。

基于调查发现的问题,老师们把研究重点放到了问题改进和课堂的落实、效益增强等方面。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让师生双方都明确了增值性评价的意义;其次,改进评价方式,选取与当堂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3~4条评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课堂小评(包括自评、师评、他评),让评价指标更有针对性、更易于学生理解;并且,将以往每月2~3次的系统评价改为基于课堂小评的每月1次,让月评更有据可循,更真实全面。

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认为“评价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占比从31.4%上升到近96%。有学生表示:“评价使我更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更加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数学组的老师们在报告中总结道,学生逐渐能够辨别和了解自己在学习内外的态度、目标、行为,自我觉察能力明显增强。

“评价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顽疾。”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翼充分肯定了石室小学其增值性评价的探索之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意义,认为石室小学把评价反馈到教学中,推动了持续改革深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活,而是立足于‘人’的探索,充满了教育味。”然而,汪翼还指出,在“增值”是指正常成长之外、由学校教育带来的效果的前提下,学校应怎样确保及体现其教育在学生“增值”中的比重?因而,不仅评价的实施机制需要进一步清晰,研究体系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