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3期(总第354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省两会上,如何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引热议——
紧抓机遇 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教育导报》2021年第13期(总第3541期) 导报一版

委员们交流履职心得 张聪 摄

1月30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会上,代省长黄强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体,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目前,我省高校总数达132所,8所高校14个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在“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如何紧抓机遇,促进高质量发展?本报整理了今年两会上,来自省政协委员们的建议。

关键词

加强成渝地区高校联盟建设

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借此机遇,加快“双一流”建设?民盟四川省委在调研中发现,成渝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相比,在普通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一流学科数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成渝地区高校联盟持续、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高校共建积极性不足、联盟的经费保障不足、联盟治理结构仍需完善等困难和问题。

为此,民盟四川省委提交了《推进“双一流”联合共建发挥好高校联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作用》的集体提案,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激发高校的共建积极性,为联盟稳定发展创造动力。比如寻找联盟高校的共同利益,激发共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联盟合作过程中,推动形成联盟文化,推动联盟发展从“共建”向“共识”转变。

二是完善联盟经费保障机制,为联盟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建立有力的政府财政支持机制,建立基于联盟高校收入水平及在合作中的贡献程度和受益程度的会费分级支付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联盟建设。

三是健全联盟内外治理结构,为联盟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在联盟工作中的引导、支持和协调作用。完善联盟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联盟的内部运营机制。健全联盟的对外合作机制,加强本地高校联盟与政府、企业、国内其他地区高校的合作。加强成渝高校协同发展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联盟运行效率和影响力。

关键词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在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大会上,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周激流就如何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作大会发言。他谈到,近年来,我省为高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氛围,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省属特色高校面临办学经费、人才引进等多重困境;二是高校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渠道不够畅通;三是高校从事科研及管理人员等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定身份约束;四是政府与高校联动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环境急需改善。

基于以上问题,周激流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省属特色高校的支持力度。要支持省属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高校实施省部共建或多方共建,促进省属地方特色高校争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二是推动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省政府要发挥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重点在聚焦重大需求、促进军民融合等方面谋划布局,推动高校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联动,共同认定、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

三是进一步支持和保障西部高校引进高水平人才。省委、省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措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明确省、校战略合作高校及科研院与省属地方高校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全要素的深度融合,引领省属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引导科学研究方向等方面快速提升水平。

四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环境。建议在严格执行党纪、政纪的同时,兼顾限制与鼓励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兼职创业的管理办法,鼓励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五是深化校地合作,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创新苗圃(大学生创业园、教师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科技园)、高校科技产业园区等,从根本上真正激发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的活力。

关键词

推进医教协同

面对新冠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新要求,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余小平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省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整体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趋势,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医教协同水平有待提高,教育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为此,他提交了《关于推进医教协同以提高我省卫生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议》的提案。余小平建议:一要加强宏观统筹,推进卫生健康教育资源科学布局。大力支持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同时统筹推进高水平医教协同建设,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水平医院考核评价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体系的重要指标,形成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和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要支持内涵建设,增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能力。聚焦四川发展,支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卫生健康学科专业发展。因势利导,加大对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发展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养老健康、高原医学、中医中药、养生保健等学科专业;因时制宜,支持省内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单位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与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同时,增强身份认同,支持满足临床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三要发挥行业优势,提升医学人才学历后教育水平。发挥优势资源,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统筹建设医学院附属医院集群,将大学附属医院建设成为主要培训基地。积极创新方式,推广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发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建设卫生健康继续教育云平台,持续提升全省卫生健康人员岗位胜任能力。

(本报记者倪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