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5期(总第354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师生共习作 激出趣与乐
■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刘芳
《教育导报》2021年第15期(总第3543期) 导报三版

岁月因循,却常于无意之间带给人激情和收获,在平淡而匆匆的步履间,偶尔回味一些留在生命里的慰藉,不甚欢喜。人们常念:写作文难,教习作更难,而这些难上加难的事,只要寻到趣味,愉快而作,也是其乐无穷。

◆“头字歌”调动了孩子们

有一年,学校开展了阅读方面的省级课题研究。我为二年级小朋友量身选择了“群文阅读”之《诵读》篇。在第一单元教学中,有一篇民间儿歌《头字歌》。孩子们对儿歌饶有兴致,学习过程中甚是兴奋。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仿照儿歌的语言格式,说说生活中的×头。

话音刚落,孩子们的聪明才智瞬间被点燃。他们从吃的、用的、植物、动物等不同方面入手,噼噼啪啪地为我带来惊喜。待他们停歇下来,我顺势把方才的“神来之作”进行归类梳理,编成了一首首像模像样的儿歌。

第一个是小吃货小邓:“蒸笼蒸着馒头,罐子炖着骨头,锅里煮着鱼头。不管是蒸笼里的馒头,罐子里的骨头,还是锅里的鱼头,都要吃进肚里头。”

小刘被大家戏称为猴儿精,他的儿歌与猴有关:“那边有座山头,花儿满在枝头。山里住着猴头,带着小猴采果头。不管大果头,还是小果头,都会献给猴头。”

小颜心思细腻,想象丰富,来了一首:“太阳爬上山头,奶奶来到田头。爷爷挥着锄头,田里种下芋头。好日子尝到甜头,爷爷奶奶乐心头。”

小胡写道:“头上有个额头,额下有个眉头,眉下有个鼻头,鼻下有个舌头。不管是头上的额头,额下的眉头,还是眉下的鼻头,反正都是练舌头。”

…………

本是无意的兴来之举,却一石数鸟。既拓展训练孩子们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又感受了仿写与创作儿歌、童谣的乐趣,这些有趣的儿歌实在让这堂阅读课活色生香了。此次尝试收效颇大,可以说是一种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

◆一“诗”激起千层浪

2016年下期至2017年上期,我到武胜县新学小学支教,学校很小,班级不多。我接手了一个频繁更换老师,娃娃语文基础薄弱的五年级,说起作文更是头疼,五年级的孩子,多是一两行、三四行字,表达不畅,积累匮乏。为此,我可谓是颇费心思,想方设法增加阅读储存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个学期过去了,五年级下册开篇第一课《草原》,教学后我布置了一个拓展练习:根据一处景致或一种事物让学生随意写诗!收到学生的作品后,看到孩子们或模仿、或创作,或像模像样、或东拼西凑,且看都那么用心,那么兴致勃勃,我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我忍不住分享在空间、朋友圈,朋友们看到孩子们的佳作,频频点赞,还有朋友通过微信进行打赏。而学校老师的热情也被孩子们的诗歌激发了,特别是文玉楠同学写的一首《油菜花》,点燃了老师们心中深藏的那束诗之光,都试着写起了打油诗,各显其平常未露之才。

学生文玉楠《油菜花》:“遍地油菜满山开,叶绿花黄人人爱。一望无际全是宝,不过只是农家菜。”

直白的语言却隐约显山露水,勾起了英语滕老师的诗欲,她随即赋诗一首以示表扬:“偶遇佳作《油菜花》,心有感动情自发。吾欲作诗相赠予,却奈何提笔词不达。文家玉楠才气开,今朝虽为农家菜。勤学奋进才坚持,他日花开必溢彩。”

一个学生的试水之作,竟然让老师们动起诗笔来,我心里自然是暗暗窃喜,也忍不住来了一首《滕妹醉诗》:“滕家有妹,温良智慧;虽教英语,却为诗醉。玉南作诗,稚气未退;经她解读,寓意深邃。既有打赏,又与诗会;遇师如此,难能可贵。”

一石激起千层浪,数日的教师群里,人人皆诗,热闹非凡。黄校长见此情景,趁热打铁,吟诗一首:“新学是个好地方,引来名师传技忙。今有师生诗性扬,只为明天创辉煌。”

雷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和曰:“满腹诗书刘芳,支教新学农乡。玉手轻轻一点,校园尽飘墨香。”

教数学的谭老师信手拈来的诗句,让人佩服:“新小诗赛激千浪,玉女才情诗流芳。传经送宝支僻壤,授业解惑有妙方。”音乐教师小兰也忍不住赋上一首:“新学小学人才佳,领导引领把诗发。篇篇文章出新颖,唯有小卒才华差。”

…………

哪怕是被认为不解风情的体育老师,哪怕是被琐碎所扰的后勤主任都被点燃,几日里,校园里诗意盎然。我对每位老师的诗都一一以诗回应,凡是吟诗者,皆以其名应诗做答谢。在最后,还将满心的欢喜与感动汇聚成一首小诗,赠送给所有写诗的老师。

这件事情很小,但对学生和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次美妙的邂逅、一次诗歌的洗礼。我把过程讲给孩子们听,并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老师们的诗作。后来,我为孩子们买了一套书,孩子们备受鼓舞,激情再次被点燃,再次掀起阅读风、写作热,文玉楠、陈文瑶、胡明阳等孩子从此把写作当作了一种习惯,一直坚持着,在我离开的两三年里,还经常收到他们的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摩擦。”这场因诗歌而起的热闹,皆源于教学的课堂,我依据学生的种种反应不断给予写作的信心和动力,将这种“摩擦”保持在能促进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最佳状态。

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文章。作为教者,只要我们善引、善拨、善练,学生就能善思,善学、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