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6期(总第354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渝教育一体化发展应让内涵更丰厚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钟儒成
《教育导报》2021年第16期(总第3544期) 导报三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川渝两地积极行动起来,就教育领域看,省级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初步构建,各层级教育联盟应时而生,数十个合作协议相继签署,论坛研讨、交流互访广泛开展,双城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破题开局。作为中长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双城建设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两地教育发展格局。但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无论发展形势、发展环境如何变化,教育都必须始终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一句话,成渝两地教育一体化发展应让内涵更加丰厚。

加强规划设计,在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注入改革动力。当前,教育发展正值深化改革和发展规划交汇期。成渝教育一体化是跨省域协同发展工程,必须首先从编制规划做起,注入改革动力,释放创新活力。在指导思想上,秉承川渝“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大局观,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革除本位主义思维,摒弃徘徊犹豫、观望等待的保守思想,树立融合发展的区域治理新思维。在发展目标上,联手打造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产教融合示范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助推成渝地区发展振兴。在改革试点上,将“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教育协同创新、成渝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保障机制建设、职业院校(职教城、产教园)融合创新、“双一流”高校共建共享、服务“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协同创新、毗邻地区教育协同发展等试点项目因地制宜纳入区域规划重大项目,切实加强组织保障、项目保障和经费保障。在制度创新上,建立统一编制实施规划、同步推进重大改革、共同申报重大课题等工作推进机制,为川渝毗邻区县、联盟学校从协同走向一体化、建立命运共同体提供持续动力。

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提高质量成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乃至到二〇三五年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成渝两地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基础教育方面,围绕“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共建精品课程、课程创新基地、特色课程实践基地,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研共享。打破区域壁垒,通过特需教师走教、特色教师轮校、特长学生“走校”等方式,更好满足两地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教研”,以大数据支撑大教研,开展网络教研、平台教研、远程教研,推动两地教研转型发展。聚焦教师发展,通过共建名师工作室、教研工作坊,共同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促进两地教师专业成长。高等教育方面,共同构建成渝高校协同发展平台,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开展“双一流”学科联建,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打造国际化引才平台,联合实施博士后培养计划、人才计划,着力提升两地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方面,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 G、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培养培训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提档升级、经济换挡加速、民生提质增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智库作用,在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打造巴渝特色。推进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在全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谋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赋予的新命题。双城合作既要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又要地方化、个性化、特色化。要充分依托国内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力量,围绕成渝两地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充分调研、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推动毗邻地区教育组团发展、错位发展和升级发展。教育科研机构要主动担当作为,聚焦难点堵点和区域特点,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咨政决策建议,为各级政府部门分忧解难。要将双城教育一体化发展纳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规划,设置一批重大招标课题、重点研究课题和成渝两地联合课题,集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专业人士开展联合攻关,通过超前思考、专项研究引领成渝两地教育合作特色化发展。同时,要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兄弟省市借智借力,加强互动交流,学习先行经验,谱写具有巴蜀特色的教育“双城记”。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分中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