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18期(总第354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杨卓玛:盛开在黄茅埂上的格桑花
文/张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教育导报》2021年第18期(总第3546期) 导报四版

2018年6月,23岁的泸州市合江县石龙镇顺江小学教师杨卓玛主动请缨,去往脱贫攻坚的一线主战场——凉山州开展综合帮扶工作。3年里,她把青春奉献给困难群众,把汗水挥洒在脱贫工作中,从一个“外乡客”变成了“本地人”,从一个“娇气娃”变成了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在奋斗中绽放青春芳华。

瓦古乡是美姑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截止2018年8月,全乡10个村尚有9个未脱贫。“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边,两边能对话,走路大半天。”这就是当地贫困现状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95后”女性,来到瓦古乡,从乡政府领导到帮扶工作队员,再到村干部和老百姓,对杨卓玛这个“娇气”的女娃子能否挑起脱贫攻坚的重担心存疑惑。但杨卓玛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赢得了群众和队员的肯定。

杨卓玛首先攻克的是语言关。刚到村里的第一个月,每次跟村民交流,她都需要请村干部陪同翻译。卓玛想:“如果能够学会彝语,和村民直接交流,那就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有利于工作开展。”于是,她试着在纸上写下彝语的谐音汉字发音,后来干脆用一个专门学彝语的笔记本,每听到一句彝语,就记在本子上,然后在下面标注发音相同的汉字。凭着一句句的积累和反复背诵,她慢慢掌握了彝语的发音,每次到村里去,她积极用彝语跟村民说话交流。入户时,她主动与村民用彝语话家常,与村民同吃一锅酸菜汤、同用一把马勺子,很快变成了阿普、阿妈口中的“阿咪子”。现在,杨卓玛跟村民交流日常用语基本已没有障碍,她也成了工作队里的翻译官,帮助队员和村民沟通。

瓦以村交通条件落后,运输成本昂贵,生活生产物资运输困难,村内畜牧及农副产品几乎无法运出交易;教育断代20余年,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村民生活艰辛,整村还处于自给自足、以物易物的生活状态,全村很难看到现代化的生活用品,这是瓦以村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难题。

为“啃”掉瓦以村这块脱贫硬骨头,2019年3月,杨卓玛主动向组织申请担任为第一书记。村小缺乏办公设备,她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募捐了办公用品和投影设备,村里没有网络,她给村上牵通了第一条网线,每周在幼教点为群众播放坝坝电影。村里要建安全住房,她就搬到安置点附近蹲守,天天与施工单位沟通,和监理学习监督工程质量,确保群众住上“安心房”。

“引进来”的同时,杨卓玛更注重“走出去”,她积极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走进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借助产业发展资金,科学规划本村增收产业,积极做大传统产业、大胆引进特色产业。通过“政府+公司+支部+农户”,协调产业扶持金31.11万元入股云南牧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于创办养牛场进行肉牛养殖;协调产业发展金10万元入股美姑县和丰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半夏种植基地,引导农户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积极盘活村内的撂荒土地;创办奋进超市,以环境卫生、家庭文明新风培育等具体行动争取积分,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移风易俗、提倡文明新风、感恩奋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了16户养殖大户,8户家庭农场;借助微信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多余的农产品;开发挖掘本村固有资源,激活村内的集体经济,确保集体经济增收。

为了不让群众跑冤枉路,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和答复,杨卓玛制定了值班制度,要求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村干部必须坚持驻村值班和轮流值班制度,严格“上班”。他还在瓦以村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村民说事”等服务,倾力解决村民“办事难、难办事”问题。她主动前往帮助困难户家书写申请、代理办理生猪理赔、小额信贷、门诊报费事宜,近两年来,瓦以村开展“说事”活动100余次,已接待“说事”村民200余人次,累计反映出涉及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困难、矛盾纠纷等困难和问题200余件,已基本解决。

在工作之余,杨卓玛还承担起瓦以村小代课工作,教会学生养成洗手洗脸的好习惯。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把“四治”工作编成短剧,组织当地群众和学生演唱,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情景中受到教育。她编排的《小苏呷的故事》参加了州县禁毒汇演,得到一致好评。

2020年8月27日,在走村入户排查“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时,因山高坡陡,道路泥泞,杨卓玛不慎摔伤,导致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及左脚脚踝拉伤,医生建议她及时休息定期做牵引康复治疗。但其时正处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间,她仍然坚守岗位,冲锋在美姑脱贫攻坚一线。

一路走来,杨卓玛秉持“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担当尽责、建功一线”的信念,冲锋在美姑脱贫攻坚最前沿,鏖战近800多个日日夜夜,用真情和汗水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用真情温暖着彝区一户又一户贫困群众。

获奖之后,她说——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我有幸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复兴不再是梦,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实现。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扶贫干部,所帮扶地在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回望过去3年艰辛的扶贫之路,瓦以村从无进村公路、无到户产业、无集体产业、无安全用水、有七十余户贫困户,到现在整村脱贫,入户路修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口,全村人民均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村集体有集体产业,村民有到户产业,村民幸福感明显上升。

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正如总书记所说,脱贫攻坚的结束正是新奋斗的起点,要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实现无缝衔接,继续为乡村振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我们帮助家乡摆脱贫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将来我可能实现不了这么远大的理想,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