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4期(总第300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洗鞋池”的教育大智慧
本报讯(毛燕记者倪秀)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4期(总第3001期) 导报一版

2016年11月15日,泸州市马潭区永寿学校的孩子们穿着干净的鞋子开启一天幸福的校园生活。(赵飞摄)

洗鞋,是我们每天进校的第一件事。”11月22日早上7点,泸州市龙马潭区永寿学校学生们陆续到校。

校门外,三四米长的“绿地毯”连着的,是一个方形的池子,长约2米,宽约1.5米,上面铺着红色的网格胶垫,水面漫过胶垫约两毫米,孩子们轻轻淌水走过,鞋底的泥自然脱落。旁边还有个长2米,宽40厘米的方池子,池子上方,四五个水龙头一字排列,旁边放着一些刷子,毛巾,有的孩子还拿起旁边的刷子,仔细地刷着鞋边的泥土。池边,一块标语醒目地写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晴天尘土漫天,雨天稀泥满地。”在很多农村学校,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永寿学校也曾经因此苦恼。但如今,去过永寿学校的人都称赞这是“最干净的农村学校”。洗鞋池,则是永寿学校保持干净的神器。

“自从有了这个洗鞋池,学校的操场与门外公路截然不同,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干干净净的,不管老师,还是同学,大家心情都会愉悦很多呢!”后勤处主任殷贵海介绍,洗鞋池是校长杜良权的小发明,并在去年9月份开始实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学校的卫生保洁人员逢人便说:“杜校长精灵得很,一个小发明,我的工作量减少了一半都不止。”

“我想还给孩子们一个干净的校园,就和城里的校园一样。”杜良权说。农村孩子上学,多数要途经没有硬化的泥土路,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进入学校,自然到处都会有泥土。

从尘土漫天到最干净的学校,永寿学校做了很多件“小事”。

操场旁边,一棵小叶榕树干上从低到高垂下了十根铁链子,每根铁链子的下方,都挂着一个圆圆的纸板,纸板上是该校的“篮球小明星”。学生们每每走过这里,很自然地就会跳起摸一下,这是永寿学校的“摸高器”。摸高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学会了双脚跳、单脚跳。而被挂上去的小明星们,也很有自豪感。

和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永寿学校的厕所是沟槽式,原来安装的是手动水阀,向水箱内充水,充满一水箱至少要三五分钟。上完厕所后,有两种可能,要么没人放水,臭气熏天;要么打开水阀,一走了之,白花花的水一直流个不停。

“一个月水费就接近1000元,这太浪费了。”多方比较后,杜良权为学校引进了“红外线感应冲水阀”。从此以后,永寿学校的厕所就成了真正“用鼻子找不到的厕所”,水资源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

■记者述评

细微处最见用心


设计洗鞋池,让上学路风尘仆仆的农村学生,干干净净上学,还他们一个洁净的校园;跳起摸高,锻炼的过程中,励志教育融入其中;伸缩雨棚,是为学生打饭遮风挡雨;“地毯运动场”呵护孩子们杠上运动安全;为保障校内师生安全,永寿学校不让一辆车进入校内。

这样的小事,永寿学校做了很多。校长杜良权对自己的定位是“为全校师生服务,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学校老师的定位是:为了每一位孩子成长服务。他们从最细微处,去做着教育最需要的事情,彰显出最用心的教育智慧。

永寿学校,是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的一所片区农村小学。没有高大上的教学楼,没有塑胶跑道,没有宽敞的食堂,但680名孩子每天在这里学习生活,小学,是他们走向美好未来的第一站。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中,给他们最好的成长环境?永寿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细微入手,从小事做起,用心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