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22期(总第355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垃圾分类,蓉城娃在行动
■记者 陈朝和(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教育导报》2021年第22期(总第3550期) 导报二版

随着城市发展日益加快,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生活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已成为突出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有数据显示,在成都,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为1 .8万吨。

今年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学期到来之际,垃圾分类话题也引发了成都师生的强烈反响。师生如何认识并参与垃圾分类?孩子们在垃圾分类活动中做了什么,有何收获?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访。

成师附小“雏鹰合唱团”演绎自创的垃圾分类童谣(陈朝和 摄)

童谣声起,垃圾分类入人心

“绿小弟、红姐姐、蓝妹妹、灰小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雏鹰合唱团”乐耳乐队的6名队员身着自己设计的体现垃圾分类四种色彩的道具服装,在架子鼓、电吉他、键盘手、贝斯的节拍中,巧妙地将垃圾分类与摇滚音乐结合起来,卡通化的创作歌词欢快贴切,动感的旋律直达人心。

这首名为《蓉娃“净”行曲》的 MV在成师附小发布。这支乐队中最小的队员还在上三年级,他们在寒假里历经7天排练,默契配合,歌曲一发布便引发师生强烈反响。

“让我们当好宣传员,认真学习《成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增强意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共同肩负起保护家乡环境的历史责任。”乐耳乐队的成员们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呼吁。

在今年寒假,成都市少工委向全市少先队员发起“小歌曲大合唱”垃圾分类童谣创作传唱活动。以成师附小、盐道街小学、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为代表的师生们积极响应,作词作曲,在新学期的舞台上唱响垃圾分类童谣。

在盐道街小学,学生们创作的童谣《绿色地球我塑造》,结合学校特意准备的垃圾分类知识书签、科普展板等载体,引导师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带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是个大杂烩,扔前请你分分类。”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师生原创童谣作品《垃圾分类“YI”起来》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在这背后,自发创作歌词和主动参与让学生们深感“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自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成师附小少先队辅导员黄鹭认为,在小学阶段,童谣传唱活动让孩子们意识到垃圾分类要从自身做起,更加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环保主题活动。

与此同时,成都市教育部门也纷纷响应。成都市教育局联合多方编印《成都垃圾分类手册》赠送中小学师生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学校师生编写了《垃圾分类校本实施指导手册》,给每所学校提供了落实垃圾分类活动可借鉴的操作策略;青羊区教育局准备《垃圾分类模拟题(青羊卷)》试卷,创新的形式吸引了师生、家长的注意。

童谣声起,垃圾分类的呼吁不仅被传唱至成都的各个校园,也通过“小手拉大手”,让环保意识在家长和社区的传播中深入人心。

成师附小五年级学生程与晗在寒假里参加乐队排练,这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学校在开展知识宣讲、氛围营造、创作文化产品、参与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活动,争当垃圾分类志愿者,努力带动自己的家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程与晗妈妈说。

实践活动师生上阵活力显

3月5日,彭州市延秀小学“学雷锋”实践活动——“我是小小垃圾分类宣传员”志愿服务活动拉开序幕,学校两个校区75个班级中,共有120名孩子积极参与,走进彭州市大街小巷,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

活动中,少先队小骨干们竖旗帜,立标杆,在该校大队辅导员陈莉老师的带领下,兵分四路,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叔叔,请问您知道成都市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几类吗?”“大棒骨属于什么垃圾呢?”有的队员向家长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单,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孩子们准备充分,讲解专业,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宣传成效显著;有的队员制作好红蓝绿灰四色盲盒,组织大家参与垃圾分类游戏,正确分类可获得小奖品;有的队员以校园为中心,在周围街道巡逻起来,充当卫生管护员,将垃圾捡拾进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

“为了保证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在活动前特邀省内有关环境公司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为队员们开展垃圾分类专项培训。”陈莉告诉记者,一个小时的垃圾分类讲座让学生收获颇丰,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转化为“小小老师”,有效地指导了师生和家长。

陈莉感慨,相比垃圾分类的知识宣传,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师生从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行动;另一方面,让垃圾分类的理念走出校门,更好地影响了社区,树立了榜样。

行胜于言,像延秀小学这样把垃圾分类寓教于乐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在《成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后不在少数。

3月6日,成都市图书馆阳光课堂在小朋友的欢声笑语中开展了垃圾分类少儿活动。卫生间纸巾、口罩、中药西药以及电池等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垃圾,在趣味游戏中找到了各自的“垃圾分类色彩”。

对《成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强烈呼应背后,源于成都师生长期以来对垃圾分类的关注。

早在2019年12月,成师附小便与环保公司展开了合作。“合作中,师生们坚持养成垃圾回收习惯。学校每个班级都设有环保回收袋,每个星期班级会设置回收主题,比如纸张、衣服、毛绒玩具等,学生们会根据主题,把家里可回收的物品带到学校,放入回收袋中。”黄鹭介绍。

“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少先队员们在垃圾分类活动中发挥了榜样作用。师生们自觉分类投放在学习、生活等场所中产生的垃圾,通过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增加二手物品利用、优先选择再生物品等方式减少垃圾产生量,尽己所能为建设美丽成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都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舒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