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23期(总第355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二十四节气”里的劳育课
——邻水县八耳小学劳动教育小记
■甘彬煜 陈秋惠
《教育导报》2021年第23期(总第3551期) 导报二版

“老师,惊蛰一到,泥土都湿润起来。”“老师,惊蛰一到,气温越来越高……是不是温度与种庄稼有密切联系?”趁惊蛰节气、万物萌动良辰,邻水县八耳镇中心小学少年宫气象站辅导教师甘裕中带领气象组的学生,制作气温变化统计图,分析惊蛰与立春、雨水气候差异,引导学生了解物候变化、农耕活动特点。

这仅仅是该校《二十四节气耕读课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实施以来的一个小场景。2019年以来,邻水县八耳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丰厚的教育资源,在不同节气的农耕生活里,用生活教育的理念,找到农耕资源与学科融合点,探寻“农耕文化与学科融合”校本课程建构与实践路径,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节气文化进课堂

探索劳动教育突破口

虽然八耳小学地处农村,但该校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大多数不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耕种规律,不清楚农作物种植季节,不能准确辨别农作物种类。怎样利用当地农耕资源,探寻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耳小学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以二十四节气为突破口,把“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制订了《基于二十四节气课程耕读教育实施方案》《节气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吹响了农村耕读教育号角。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每周开设1节劳动课程,开展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教育,并建立“一日三扫,周五大扫除”及一人一岗制度,制定《家务、班务、校务、农务劳动指南》,将班务劳动、校务劳动的任务分派给每一位学生,让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基本构建起“家务、班务、校务、农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责任担当。

找到劳动教育的方向,关键在于实施。该校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劳动要求。在家里,小学一二年级每天要整理饭桌、整齐摆放鞋子,三四年级每天要整理房间、学习洗内衣袜子,五六年级学会洗衣、做饭……在学校,除了引导学生积极整理内务,还分为低中高年级三个大组,低年级组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负责浇灌及培育学校的花草,并为花圃草坪设置符合儿童特性的小标语;中年级组负责在每日餐后帮助食堂工人打扫各班就餐点,监督师生进行“光盘行动”,并为食堂设计爱农爱粮、文明就餐的标语;高年级组则负责每日清洁校内外各种卫生死角,监督并考核各班每日公区打扫情况。学生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参加劳动实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2019年以来,该校还结合当地节气的农事特点,依托校外农民的田园、家园以及学校的小菜园,以农耕、农时、农具为载体,通过摄影、绘画、写作、诵读等方式,在惊蛰、立夏、芒种、立冬等节气开展“三候”体验活动,让3—6年级的学生走向田园,参与春播夏耘,触摸二十四节气农耕规律,辨识五谷蔬果。

学科深度融合

拓展劳动教育新内涵

“乡村教育应充分挖掘农村的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传承与创新农耕文化,转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乡土课程的学习与参与式体验,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建立对知识与科学的认知,通过实施全纳教育,从整体上促进农村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农村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校校长吕小珍在四川省文莉名校长鼎兴工作室邻水县小学校长学员发展论坛活动中介绍。

近年来,该校以耕读教育为抓手,收集整理二十四节气教育资源,分学段编印《基于二十四节气耕读课程》,涵盖节气诗文、农时农事、农耕实践、健康护理等内容,弥补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积极探索“耕读+”教育模式,深入农村、农院、农家,走进田园、菜园、果园,寻找节气耕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思品课+乡土情怀培育”“语文课+田园写作培训”“科学课+农业发展探究”“体育课+时令健康讲座与锻炼”“美术课+节气寻找色彩行动”等课堂模式,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该校将着力打造乡村耕读文化,制作耕读教育校牌,设计“二十四节气下的耕读童年”图案,建设“耕读长廊”“农耕记忆馆”“耕读吧”“耕读舞台”,让农村的孩子们在耕与读、学与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中播种希望,收获快乐,给他们的童年涂上了最鲜亮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