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23期(总第355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七中:一个激荡出璀璨生命之光的标签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1年第23期(总第3551期) 导报四版

《最七中:成都七中教育故事》

作者:易国栋 主编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ISBN:978-7-5408-7122-2

 

■夏应霞

在2020年令人焦灼的春天,为帮助成都七中完成《这块屏幕改变了命运》一书的编写,我们《教育导报》几个记者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百年成都七中资料和书稿中。一天,我偶然抬头,发现屋外春日暖阳却空无一人,心里猛然一惊:在生命蓬勃生长的春天,不是所有的时光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雨露,能给予生命丰沛的营养;更不是所有的环境都能给人以肆意地吸收、学习、创造的机会和土壤……新冠疫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还有战争、贫困等,人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并不会因之停滞,只有知识和教育在那些至暗时刻支撑人们坚定地克服困难,发展自我、看见他人、发现世界。

人生的春夏秋冬,中学时代是其中的鸟语花香的春天。“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进入成都七中,这多么让人遗憾!”这一念头冒出来之时,我暗自笑了。作为一个教育媒体的记者编辑,接触了很多成都七中的人和事,阅读了一摞摞资料,看到了更多鲜亮的生命和有趣的灵魂——成都七中已然成为这些人身上鲜明的标签,竟让一名旁观者泛起艳羡之情。

在2018年底刷屏的冰点周刊《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之后,我们反复讨论《这块屏幕改变了命运》书的结构,梳理要采访的人物,研究搜集到的资料,不停追问一个个问题——为什么是成都七中?为什么成都七中敢提“审是迁善,模范群伦”?为什么成都七中做成了“全日制远程教学模式”?……与其说我们试图在找成都七中的办学密码,不如说借此书稿为个体和群体的生命成长寻找解答。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一个个闪烁着璀璨生命之光的七中人,他们身上有着七中的“文化基因”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一所卓越的学校,必有学术的传承。”为准备书稿,我们接触的一个有趣的人是80岁的查有梁教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成都七中的物理教师,而后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教育专家。步入老年以后,仍保有旺盛创作能力的他写了一本《中学之精神》,2019年1月,他发表了《论“学圣”扬雄与成都七中》。查有梁认为成都七中办学精神可从西汉扬雄的治学精神中得到启示,那就是:“和而不同,学无止境。”扬雄的“子云亭”就在成都七中前身“墨池书院”里。查老说:“我的女儿查宇、儿子查星,都就读于成都七中,从初中到高中毕业。感谢成都七中老师的教诲。他们不是特别冒尖的学生,综合起来是平均水平的学生,但在他们的身上,我也发现有‘学圣’扬雄的‘文化基因’。”著作等身的查老也在“为什么是七中”这个问题中找寻自己的答案。

成都七中的知名校友非常多,不乏像王小川、周涛这样当前在学术界、科技界极具潜力和创造力的人,他们敢为天下先,敢碰硬骨头,在他们眼里没有“不可能”。在翻看资料中,成都七中校长、师生敢做的令人惊讶的事很多——“敢”,可能是成都七中的另外一个基因。

印象最深刻的“小鬼当家”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七中进行“思想改造”,学校教职工全部集中封闭学习。学校当时面临很多工作,如建校工作、扩展校园、修建礼堂等,怎么办?“当时刘文范校长将学校的全部事情都交给我们学生会来做。我是学生会总务股长,所以就分管学校总务处的全部工作,既要管学校,还要当会计。办公地点就在墨池图书馆楼下的办公室内。另外还找包永林同学担任购房小组组长……他负责购买青龙巷靠学校那边的居民住房,还负责居民的搬迁工作。一切费用全由我负责签单。”在学生张纯清的回忆文章中,他说:“我当时只是一个15岁的普通初中学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地接下了这份工作,直干到老师们‘思想改造’学习结束,才将工作交还给学校。”让学生来修学校,这件有点像天方夜谭的事情真实发生过。让初中生挑起这副担子可能只有成都七中敢干、敢做,培养出的学生才敢于担当、敢为天下先!

捧起这本《最七中》,再次邂逅很多熟悉的面孔,成都七中让人艳羡的教师群体让“模范群伦”名至实归。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师应该怎样当?校长易国栋开宗明义说:“我们不要‘见分不见人’的教育。”副校长毛道生说:“举重若轻的成都七中,乃是厚积薄发,已铸重剑。”教师杨元林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民,都和我有关》激起无数人的关注,他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不要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跟风、不媚俗,坚守人文滋养,立德树人,无问西东。……

再讲一件巧事。因为写书稿,发现报社同事白纲正是《最七中》书中多次提到的白敦仁老先生的孙子。我和他聊起他爷爷,1956年,国学大家白敦仁委派到波兰华沙大学教授中文,并受到周总理接见,后放弃去北师大教书的机会,回到成都七中继续当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再后来,白老先生参与创办了成都大学,培养出了更多的国学和教育人才,泽被后世。

传承文化、敢为天下先、不跟风、不媚俗……成都七中人身上的标签是什么?这些词汇都是,却也都不是,真正的七中精神渗透在他们的血脉里,在生命的某些时刻,有些璀璨的光芒会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照亮一段路,影响周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