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29期(总第355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多年后,愿您保持内心的柔软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李刚
《教育导报》2021年第29期(总第3557期) 导报三版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李刚

从教多年,特别是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的,形形色色的孩子们见多了,形形色色的家长见怕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处理烦了,遭遇有的学生的“无情”、家长的无理、考核的无奈,遇到困难时的无助。这一切,让老师对工作产生倦怠,对学生的教育只有职责和攻略。慢慢地,心外边有了一层越来越厚的壳,对很多问题的处理,简单而又疏远、漠然而又程序化。一切仿佛理所当然。

如果我们从事的不是教育,这样做合情合理或许很高效,但我们从事的是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人,而且是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有的思想没有成熟却认为自己洞悉世界,他们看问题幼稚却认为老师世俗功利,他们处事偏激却认为老师没有勇气和创新……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自己、公正看待他人、客观认知世界,让自己与他人和世界和谐相处,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进步的方法。所以,我想分享自己对德育的几点认识。

一、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把制度执行完美的事件。所有的教师都希望有完美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当出现问题时有对应的选项对照处理,这说明我们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棘手的问题。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制度和法律总滞后于问题,且任何法律法规不可能囊括千变万化的行为,所以完美的制度并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处理只是手段,教育和帮助才是目的。我们对学生更不能生硬地执行学校的处罚制度,要适当地多给孩子一些机会。换句话说,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放人一马”,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或许比严格处理,效果更好。我们执行政策时应该注意度,弹性把握,注意个体差异,凡是生硬地执行政策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始终应该守住一个基本原则“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执行制度、规定时,希望老师们能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冷冰冰的制度执行得有温度,彰显师者的高度、学校的包容度。

二、只有发自内心尊敬才能产生全面的信任。严师出高徒,但是一定要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简单粗暴的严厉会让学生惧怕你,主动离你越来越远,那是对你的逃避、疏远。带有封建师徒思想的家长式严厉,甚至会让学生心生憎恨。这样的严厉,不但教育的效果没有达到,还失去了教育的机会,甚至让学生内心受到伤害,产生心理障碍。与之相对的是因人而异的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要求,接地气、能执行、有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教师要长期坚持,让学生感觉到真爱和关心,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爱戴老师,相信老师说的话,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每一个出现问题的学生都有他的难处。就看教师知不知道、认不认同他的难处。学校是社会矛盾、家庭矛盾、学生成长矛盾的交汇点。这些矛盾、困难都会通过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出来。当我们看到一个学生校服总是皱巴巴的,首先要了解他生活在什么样环境、怎样的家庭。一个学生犯错后强烈要求不告诉父母,我们一是要判断是否一定需要家长参与处理;二是了解家长是什么样性格,搞清楚后再做处理,一定要坚持不做好调查不处理;三是处理后,后续的帮助要及时跟上,不能只处理不教育。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成功不是教出多么优异的成绩,而是让学生有所改变、身心都有所成长。

四、当老师,特别是当班主任,一定要“爱”字当头。如果实在做不到“爱生如子”,至少也应对学生有悲悯情怀。一个成年人如果能换位思考,设想如果学生是自己的孩子,思想就会通透了。在“爱”的前提之下,退一步说——有悲悯情怀为底线,对学生有包容之心,就有一定的耐心。教育并不复杂,永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反复教育”。如果有人指望学生被教育了一次、说了一次,就永远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痴人说梦。

举个例子,成名后的朴树在街头为最平凡的人歌唱,让大家特别暖心,是因为他多年之后对生活、对人、对事仍然柔软如初。我唯愿所有的教师,从教多年,不忘育人初心,内心柔软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