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30期(总第355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石室中学校门的楹联
■王绍华(原成都石室中学校长)
蜀中校长叙事《教育导报》2021年第30期(总第3558期) 导报四版

1956年,郭沫若先生路过成都,下榻在文庙前街的一家招待所,就在石室中学附近。一天上午,他走到母校大门口,观看老校门上方陈列着的清代四川总督蒋攸銛题写的雄劲端庄、颜体楷书“文翁石室”的大横匾。正巧,学校党支部委员刘世豪老师看到了郭老,立即热情恭请他回母校参观指导。但因为时间关系,郭老没能走进他阔别已有46年的成都府中学堂校园的原址。

之后,学校着手筹划纪念文翁石室的活动,学校领导代表全体师生员工给郭老写了一封信,敬请他为母校题词。1957年3月,郭老给母校寄来了由他题写的一副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

1957年4月,学校在成都府文庙大成殿举办了纪念文翁石室的活动。我第一次有机会聆听了川派名师陶亮生用浓重的乡音讲解文翁石室的历史,受益匪浅,深感“文翁石室”源远流长、意义非凡、影响深广。当时,络绎不绝的人群排成了一行长长的队伍,观赏放在玻璃柜里展出的郭老书法原件,当时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都在其中。参观后,学子们深感自己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的历史责任。学校将这副楹联印成白底红字的小书签,赠予每位师生工珍藏学习。当时,这副对联被放大篆刻在楠木牌匾上,本色底白色字,分挂在校门两侧。走进石室大门的师生们,都会铭记和践行老校友的期冀;路人经过校门口,也会驻足观赏郭沫若为其母校题写的对联。

1958年,郭沫若又补书楹联的横额“求实务虚”赠予母校,这横额匾也被镌刻后挂在大校门的上方,昭示着石室人办学、教学、治学,都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精神思想与笃行实干相结合,实事求是。

四川大学教授、石室中学1960届校友伍厚恺回忆:“我清楚地记得,在报考四中之后,自己怎样流连于悬挂着‘求实务虚’匾额的门廊前和古色古香的红墙外,渴望有幸能登堂入室。‘爱祖国、爱人民、求真理、求技艺’成为一种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使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成才的欲望。”

郭老这副楹联悬挂在校门的6年后,成都大学钟树良教授当时在石室中学任教。毕业班的学生请他讲解“对联”。钟老师想,何不组织全班学生在校门口上课,引导他们共同讨论学习,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比一个人讲的效果好。于是,学生们坐在小板凳上、面对郭老的楹联开展讨论。大家积极性很高,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时有辩论。钟老师总结了这堂课,概括起来:对联语言朴实,内容切实,音调翕合,显示了中国传统楹联词语对偶的整齐之美,抑扬顿挫,颇有丰神。上联是新中国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应该培育的美德。学习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下联的“求真理”属于德育范畴,“求技艺”,都是内涵深广。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弘扬,历史先贤应当永久纪念,文翁石室的光荣应当继续增进。同学们还建议石室中学学生都应对这副对联深入理解、熟读背诵,不要辜负郭沫若对全体师生的期望。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965届校友何应辉说:“从小我流连激赏的,便是图书馆门前两侧的郭沫若手书的对联和上方的横匾。如果说,30年前的一切都已蒙眬,那么,这两件书法作品,从书法的美感到文辞的教育意义,却永远清晰地铭记在我心中。”

石室中学优秀学子梅俏竹,获得过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全国一等奖、物理联赛全国二等奖以及第二届宋庆龄少年基金会奖学金。每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时,自豪的不是获奖,而是为母校争了光。他说:“”郭老离开石室40多年后,居然还没有忘记母校,专门为母校撰题楹联。有郭沫若做校友,我为石室感到自豪。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我们的前辈已经做过了,现在轮到我们了!我们一定要本着‘求实务虚,勤奋进取’的校训,发扬爱国荣校精神,更加努力学习奋斗,使自己成为21世纪的英才、全才、专才,为国出力、为校争光。让我们从石室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直到现在,石室中学每周的升旗仪式都有一个压轴的项目,师生们举起自己的右手,齐声高呼:“爱祖国,爱人民……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入心的仪式感格外庄严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