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32期(总第356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国际理解教育应坚持“四不”原则
■汤洪
《教育导报》2021年第32期(总第3560期) 导报三版

国际理解教育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旨在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宽容,变冲突为互相合作,以便共同应对全球社会的重大共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构成、教材如何编写、教师如何教学、学生怎样学习以及如何评价得失,这些依然是疑难问题。《论语·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借古鉴今,孔子的“四毋”原则,对提升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操作实施规则皆大有裨益。研判中华民族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文化未来发展,我们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应坚持不固守、不臆断、不排斥、不放弃的“四不”原则,方才符合当今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

第一,不固守。人有社会属性,所以人与人离不开交流沟通与协作。个体自身的先天禀赋和成长环境,决定我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征,不同个体走到一起,即需要调适自己,完成彼此间的沟通合作。能沟通的人一定不会固执己见。凡事都以“我者”为准绳的固执不会顺利完成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我们如何才能培养不固执的学习者呢?《论语·学而》告诉我们“学则不固”,意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己不固执于己见。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学习多为两方面的功夫。一则学“我者”所身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历史与现实知识,做到深度的“知己”,只有深刻了解自己,才能正确了解他人。一则学交往接触的“他者”所置身的风俗文化与情感价值,做到全面的“知彼”。在“我者”与“他者”之间,做出恰当的调适,以达成“己”与“彼”的沟通协作,此正如《孙子兵法》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二,不臆断。任凭主观推测而随意作出判断,多与事实不符。但是,当知识和智慧尚有欠缺的时候,人们往往依凭自己的短见,信由主观的臆测,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交际过失。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让学生多掌握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这是教学的第一需要。正如前面所论,只有通过学习充分掌握知识后,臆断才可能尽量避免。国际交往中,以自己的主观立场随意推断对方的行为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主观随意臆断,是达成和谐交往的重要思维。对暂时不了解的事情不急于评价,对自认为了解的事情尽量做全面评价,此正是《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的规箴。

第三,不排斥。交际的目的在达成协作,在合作过程中,彼此都能尊重对方的习惯和言行方式,那么,交往即会顺利进展,反之,双方即会产生冲突从而阻断沟通。不相容则排斥,不排斥则需互相包容,包容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要义。以自律精神宽容对待别人,同时,面对别人的宽容,我们应心生惭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自然界同样讲求和谐共生、彼此并存。让学习者从心理底层浸染宽容和包容的内心情怀,即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世界播撒教育和平之种,以期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未来。要做到不排斥,依然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真正包容自己和他人。国际理解教育各个年龄阶段应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知识到理解的认知过程。小学段重点促成学生中外人文知识的积累。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前提下,初中段侧重于中外文化比较,在比较中更好认识“我者”和“他者”。高中段学生已有足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可以是中外文化的理性判断,在判断中修正和坚守,并获得超越“我者”和“他者”的“第三视野”。

第四,不放弃。不放弃就是需要有所坚守。国际理解教育在充分理解“我者”与“他者”的同时,还应有眼界、有气魄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判断源于自身强大,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应建构自己的模型和方法,不能任随“西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绝不应照搬西方理论体系,更不应一味放弃自我。上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清华国学门开学典礼致辞已经说明:“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希望研究院寻出中国之魂。”不轻言放弃方显英雄本色,认真研究对未来世界有价值的文化传统,建构中国模式,是当前国际理解教育界的紧迫任务。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课程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以及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等内容皆已为国际理解教育指明方向。

国际理解教育事关中华民族融入全球化世界的进程和方式,只有坚持不固守、不臆断、不排斥、不放弃的“四不”原则,我们才能全面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在国际交往中秉承包容的和谐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快建构自我价值体系以及宽容理解不同文化的心理准备。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