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34期(总第356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校园文化脱离乡土,教学围着城市“打转”——
乡村学校如何走出“突围之路”?
■本报记者 鲁磊 葛仁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21年第34期(总第3562期) 导报二版

乡村学校应该是什么模样?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与实践中,许许多多乡村学校的校长、教师,都在努力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绵阳市游仙区徐家伟清小学校长刘先余描绘出这样的“图景”:20多个品种的竹子环抱,校园里满眼苍翠、鸟鸣啾啾;30多个自创社团活动全覆盖,高跷、舞狮、竹编、锣鼓……每一个学生“身怀绝技”。

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活力从哪里来?刘先余用十多年的时间,构筑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今天走的路,是被逼出来的”

2007年8月,刘先余担任徐家小学校长。他此前在3所农村小学当过校长,对农村学校教师流失、队伍老龄化的情况已经心中有底。可徐家小学的情况还是让他始料未及,这里的教师平均年龄51岁,教学缺乏动力。在片区5所学校中,徐家小学长年垫底,被戏称为“徐老五”。

“抓教研、促教学、提成绩!”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刘先余试图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改变“徐老五”的面貌,但成效始终不太明显。

刘先余回忆,当提高教学成绩的压力传导到老教师那里,他们天天埋头苦干,加班加点带着学生搞“题海战术”。“尽管花了不少力气,可学生听不进去,没学好,每次成绩还是‘幺尾巴’。”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徐家小学严重受损,灾后重建时,学校得到了清华大学伟新教育基金的援建。2010年9月,徐家镇小学完成异地重建,饮水思源,学校更名为徐家镇伟清小学。

行走在崭新的校园中,刘先余的内心却并不轻松。他不断考问自己:“还要走以往的老路吗?”

“过去,像徐家伟清小学一样的农村学校,不论是校园文化建设,或是教学模式,都是围着城市优质学校‘打转’。”刘先余说,他们想尽办法去学习别人的经验,可是不管怎么学也不得其法。“结果是孩子苦、老师累,成绩就是提不上去。”

“要把农村学校最宝贵的东西找回来!”刘先余暗自下定决心。

“校园文化和活动,最终都要指向成长”

现在,徐家伟清小学每周两次的课外劳动和社团活动,是学生们最期待的。田野里,他们点瓜、种豆,手法娴熟;操场上,他们踩高跷、舞狮子,有模有样;教室里,他们烙竹画、做竹编,得心应手。

“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刘先余说,近两年,还有不少外地的家长想把厌学的孩子送到学校。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逆转”?

刘先余说,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引发了他对教育方式的反思,也引发了学校老师对育人方式的思考: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学园”,更应成为他们生活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刘先余看来,一所新建乡村学校,有了“文化”,才有了“精气神”。

与徐家伟清小学毗邻的竹林村,茂林修竹,家家栽竹、人人用竹,竹子与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资源丰富、取材便利。“竹子清雅挺拔,节节向上,不正是我们对农村孩子的期望吗?”刘先余冒出了个想法:不如将竹子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赞同。2011年春天,徐家伟清小学的校园里开始忙碌起来,师生一起动手挖竹、种竹。

现在的徐家伟清小学,被20多个品种的竹子环抱,环境清幽。老师把课堂和活动搬进竹园,学生们赏竹、画竹、写竹,制作竹编、竹根雕、竹乐器,把竹子“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水平。

在生活中,刘先余发现,学校不少老教师都“身怀绝技”。10年前,徐家伟清小学开始探索,让学校老教师“一岗双职”,发挥特长,以劳动课和社团活动为载体,传授民间技艺。如今,这样的课程和活动已经有30多个。

“城里孩子可以学钢琴,农村孩子可以吹唢呐;城里孩子可以跳芭蕾,农村孩子可以跳竹竿舞。”看着孩子们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刘先余自豪地说,教育无所谓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校园文化,还是校园活动,应当从校园立足的‘土壤’中生发,最终指向是学生的成长。”

“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同样重要”

由于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社会对徐家伟清小学的赞誉越来越多。有人总结徐家伟清小学的“成功之道”在于“反其道而行之”,把关注点从成绩转移到学生的成长需求上来,扎根乡村,构建因地制宜的校园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

但作为校长的刘先余知道,“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树立起自信心有多么重要。”

刘先余说,长期以来,“好老师留不住”成为农村学校发展最大的难题,学生跟着好的师资走,又进一步加速乡村学校“空心化”。“留在农村的老师,职后成长乏力,往往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打仗靠兵,教育靠老师。”刘先余说,如何激活农村学校教师,是农村学校校长的必答题。

刘先余还记得,他刚到学校时,排课表是个大难题。有的老教师不愿意教语文、数学,嫌课多、任务重。教音乐、美术又教不好。让老教师搞社团活动时,也遭到激烈反对。而如今,除了本职工作,几乎每位老师都负责指导一个或几个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老师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认可,自信心一下就起来了。”刘先余说,尽管身兼数职、超负荷工作,老师们乐此不疲,教学的劲头越来越足。

刘先余来到伟清小学13年,经历了30多位教师的退休。每次有老师退休,他都会组织一场退休仪式,给退休教师戴上大红花,肯定他们教书育人的成绩,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近年来,伴随四川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徐家伟清小学所在的绵阳市,正在加快调整城乡学校空间布局,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像徐家伟清小学一样的优质乡村学校也得到了政策、资金、教师配备等方面的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