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5期(总第300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在绘画中领略诗词的美好
——听夏昆讲诗词课
■本报记者 杜蕾/文 刘磊/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5期(总第3002期) 导报三版
诗词课上让学生画画?原来诗词课还可以这样上!日前,以“国子监四门博士”名号被人熟知的个性教师、成都市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为成都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别出心裁的诗词课。

非传统课堂

小组分工合作,把诗词画成图画

“今天我们这节课,跟大家平时上的诗词课有点不同,你们不用带书本,只用一张A4纸和一套水彩笔。”课堂一开始,夏昆的话就吊起不少同学的好奇心。

屏幕上投射出《天净沙·秋思》,“大家知道这首元曲吗?会背不?”夏昆笑着提问。“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们纷纷念了起来,告诉夏昆,他们在课外就听说过这首元曲。

“既然大家都知道,老师先不讲,请每组的同学合作,把这首元曲画出来。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展示,讲讲为什么这么画。”夏昆说。

学生六七人一组围坐,人手一支水彩笔,一边讨论,一边分工作画,场面十分热烈。

约20分钟后,学生们相继完成绘画,在夏昆的邀请下,大家轮流上台展示作品并进行讲解。每个小组讲完后,其他学生有一次提问和评价机会。

“枯藤是枯萎的藤,我们就画它缠绕在树上,而老树,我们猜测它是快死了,所以用深色画树干,叶子全部掉光了,乌鸦站在树枝上。”第一组学生亮出作品,讲解道, “小河从桥下流过,因为有夕阳,阳光倒映在河面,所以,我们在流水上加了些星星点点的颜色。房子在小河另一侧,西风我们用线条表现出来。”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你们为什么没画‘人’呢?”第一组学生讲完后,夏昆问道。负责讲解的学生表示小组同学在商量后决定不画人, “我们觉得整首曲的语境是很悲伤的气氛,游子离家远行,房子在这儿,他却只能在远处思念。” “很好的想法!”夏昆给予鼓励。

接着,各小组陆续上台讲解,想法、画法各有不同。

有小组着重表现了“断肠人”,认为曲中所说的“人家”并非他的家,而是离家已久的游子流浪时看到此情此景,激发了对家的思念。

有小组用草地表现古道,遭到不少学生质疑。夏昆却给予了肯定, “大家一定读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吧,里面有一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指的是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这里的古道不就成了草地吗?”

8个小组展示完毕,夏昆直言,学生们教了他很多。 “枯藤老树昏鸦”,很多学生用深色表现,是为了展现凄凉的氛围。而关于“人家”和“断肠人”,学生们有两种不同理解,有认为“人家”就是这“断肠人”的家,而他在很远的地方回不来;也有认为这是“断肠人”在外流浪时看到的别人的家。“这两种都是可能的,大家有不同的想法特别好。”夏昆说。

夏昆随后补充介绍了作者马致远写此曲的时代背景。他告诉学生,元代是蒙古人统治,在马致远生活时期,虽然汉人已被允许参加科举,但整体来说,汉族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仍然比较艰难,很多人只能去写杂剧,也因此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戏剧家。马致远就是其中之一。“这首《天净沙·秋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大家在绘画中都体会到了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愁楚之情。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大家对这首元曲更加熟悉了。”

非典型讲评

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讲诗词,激发好奇心

课后,夏昆还带来了一场唐诗宋词与游学课程》的讲座,讲述他有趣的诗歌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诗词?”夏昆抛出一个问题。他认为,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诗歌永远都是母语当中最美好、最精彩、最顶级的部分,因为诗歌本身就是语言的提炼、升华。

“每一个民族最引以为傲的人中一定有诗人,甚至想起这个民族,提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诗人。”夏昆说。唐诗宋词同样让炎黄子孙自豪。它是丰富而美丽的,揭示了当时的人和事,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不管是“床前明月光”还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都是用最美丽的方式来组织语言,传达美好。“在孩子幼年时,通过诗词给他们进行美好的教育,非常重要。”

夏昆直言,现在诗词教学多以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方式进行,让孩子有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容易使其看到诗词产生反感情绪。

有没有其他方法进行诗词教育,让孩子觉得有趣?

夏昆讲起了他探索诗词教学的一段故事:10年前,他儿子6岁时,每晚都要听故事才能入睡。夏昆总会事先看些童话故事,然后讲给儿子听。一次,因为太忙,忘了准备,他灵机一动,对儿子说,我们今天不讲童话,来讲讲诗词故事。他将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编成故事,娓娓道来。

“原本只是救急的做法,没想到第二天儿子跟我说,爸爸,你再给我讲个诗词故事吧,我喜欢听。”后来,诗词故事竟然成了夏昆儿子最喜欢听的故事。“很多诗话、词话,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如果我们能认真琢磨,就可以让孩子喜欢。”

至此以后,夏昆开始下意识研究如何让孩子对诗词感兴趣。画图就是他琢磨出来并在自己孩子身上实验成功的方式之一。

在儿子七八岁时,因为一些原因,夏昆家几乎成了“托儿所”,多的时候有五六个孩子。夏昆就给孩子们讲诗词,让他们画出来,有时也会像这次的课一样,什么都不讲,让孩子们先画,然后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讲解中解决字词问题,甚至涉猎诗歌的意境、情感表达等问题。

“一首诗,孩子们可能画得大不相同,有的唯美,有的狂野,但这都不重要,关键是,这是他们自己理解的诗。”夏昆说,诗词教育并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方式,它随时随地随处都能做,也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做。“就像杜甫诗中所说,‘润物细无声’。”

夏昆和他的团队还开发了一系列活动,把诗词融进游戏、音乐、绘画之中,让孩子们爱学、乐学。他们将诗词和人文行走结合起来,带着学生前往杜甫草堂、三苏祠,讲杜甫的诗、苏轼的词。“成都的人文资源丰富,只要你愿意挖掘、准备,很多地方都是宝库。”

“诗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孩子的诗词教育应该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但不能让他们觉得枯燥,对这笔财富敬而远之。”夏昆说,将诗词和有趣的活动、游戏结合起来,孩子喜欢,容易有成就感,诗词也能更深入他们的内心。“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时间,他们就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教育而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心。”

小组合作,画出诗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