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37期(总第356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谷雨
■朱秀坤
《教育导报》2021年第37期(总第3565期) 导报四版

■朱秀坤

谷雨时候,地气温润,草长莺飞。乡野村陌间一走,水磨蓝的天空下,父老乡亲们正在脂膏般肥腴的田垄上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呢。

在我们这座小城,也能在老街感知到节气变换与农耕信息。谷雨将至,老街西头的一个个路边摊上,某一天就有了发芽的毛芋,然后是娇嫩的瓜秧,越来越多的篓、筐、篮,里面皆是水淋淋的菱角、荷藕、荸荠,小巧的藕节藕枪上长出了粉嫩的乳芽,芽根洁白,芽尖淡红;荸荠芽则一片青白,“小辫子”调皮地歪在一边;最有趣的还得数玄色的大菱角,“脐眼”处都长了细细长长的茎芽,被坚硬的黑身子衬着,在我眼里像刚出母腹的婴儿的脐带,一个个小生命哇哇叫着,盼你带它们回去,“扑通”“扑通”撒下水,它们就会舒舒服服地躺上河床,一根根细白“脐带”比赛似的,以最快的速度伸展开,发了疯似的长,越长越长,越长越韧,越长越粗,直至水面,见到明媚的春光享受和暖的东风,变魔术一般在顶端摊开一只菱盘,生出柔柔嫩嫩的小菱叶,清新了整个河面。再过些时日,同样从老街上买回的那些荷藕,也就在藕枪藕尖上生出了小碟子似的鲜绿荷叶,托着大滴的露珠,或铺在藕塘,或撑在城里人家的荷花缸里,叶间游两尾或红或黑的小金鱼,为小院添了多少生趣。更有意思的,有些风雅文人偏爱将吃剩的荸荠,种三两颗在废弃的石臼里,也能长出龙须似的小嫩叶,烟雨天里,氤氲出一份田园气息,让人想到汪曾祺笔下踩荸荠的一对少年。

记得从前在乡间,每到清明过后,母亲总要带上我,去田间地头挖好一张温床,撒下粒粒饱满的种子:淡黄的南瓜子,漆黑的丝瓜子,洁白的香瓜子,边缘有锯齿的癞葡萄,还有茄子、辣椒、扁豆的种子,然后筛上一层温润的细土将种子盖上,像盖了一层棉被,又用喷壶洒上水,用细竹枝撑开一块薄膜。母亲的动作总是很轻,如给熟睡的孩子缯蚊帐,怕惊醒了它们似的。过后,我们每天都去看看,揣一颗期盼的心。某一天一粒种子发芽了,再过一天,七八粒发芽了,两片嫩叶,怯怯地打量这个世界,可爱极了。这以后啊,小瓜苗一天比一天多,仰着一张张新鲜的笑脸。我比它们更开心。

等到谷雨前后,可爱的小苗长到两寸高,就可以移栽了,各种瓜苗我从不会认错,熟悉得就像姐姐妹妹似的。丝瓜种在厨房前,南瓜栽到草垛旁,最喜欢的癞葡萄当然长在我的窗前。浇上两回水,它们就仰起了脑袋,之后自会在雨露阳光下茁壮成长,吐叶牵藤,爬蔓开花。等到夏天,我就可以大饱口福了。

如今在城里,没有作物可种,每到谷雨前后,我还喜欢到东门去看那些瓜秧、茄子秧与菱种、藕种,看看鲜嫩娇美的它们,仿佛在看我一去不返的乡间生活,那些穷得只剩下快乐的童年时光,跟在母亲身后学种瓜的好日子啊,再回不来了。我只能隔了光阴这条街,从这头痴痴地往那头看。

有时,我也会将老家亲戚带给我的老蚕豆,泡在水里,看回软之后胖嘟嘟的蚕豆长出洁白的嫩芽,感觉心里贮满了欢喜。我明白,在骨子里我终究是个农民,亲近土地,爱上种子,是我的天性,一辈子都这样。因为种子就是希望,种子就是未来,种子是比黄金珍贵的生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