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37期(总第356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新专业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建设观察(上)
本报记者 鲁磊
走进一流专业 走进一流课程《教育导报》2021年第37期(总第3565期) 导报二版

开栏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普及化时代。不久前,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引发学生和家长的热议。评价一个大学的办学水平,要看专业是否为国所需、立足前沿、引领方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正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那么,高校如何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日起,本报将开设“走进一流专业走进一流课程”栏目,通过探访一批特色专业,解码一流课程建设,聚焦我省高校本科专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晋位,敬请关注!

新专业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建设观察(上)

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备受关注。在这份颇长的名单中,我省46所普通本科高校2020年度新增专业布点97个。

这些专业当中,不仅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瞄准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大上”专业,还有应急技术与管理、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适应行业变革的崭新专业,更不乏智能医学工程、养老服务管理等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民生”专业。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不少新的本科专业相继落地招生。这些专业有着怎样的诞生背景?培养方向是什么?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多所高校进行了深入调查。

乘势而上 服务国家及地方战略

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奔腾而来,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是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家大数据战略。

从我省新增专业集中领域看,此次最热门的专业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分别有6所高校同时新增。

作为一门新的交叉科学,人工智能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还要有多学科知识背景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也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

电子科技大学是我国较早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之一。2018年以来,该校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在人工智能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工智能导论到信息科学基础课程如何开设,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数学和物理等课程内容和难度如何调整……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未曾面对的各种问题,电子科大跨学科、专业组成科研教学团队,确立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系列课程,以本硕博贯通的模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融合学科。

近年来,区块链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相关行业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区块链+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2020年2月,教育部批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设立全国首个区块链工程本科专业,开始系统性培养区块链应用开发工程师、区块链平台开发工程师和区块链算法工程师。

“这是高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的一次实践。”该专业负责人介绍,区块链专业以现代产业学院和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将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人才供给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近期,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结合“双一流”建设,围绕急需领域,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医学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等相关学科进行重点支持。

总的来看,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一大趋势。从此次新增专业的集中领域来看,与这一趋势是一致的。

从全省情况来看,“十四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需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国家和省委重大战略。军民融合、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网络安全、智能医学、小语种等相关学科专业将是发展的重点。

顺势而为 适应行业发展变革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20年)》报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5.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三成。而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

“云计算、大数据、 AI扑面而来,作为基础学科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经济学教育界面前的一道崭新命题。此次新增专业名单中,西南财经大学的数字经济专业榜上有名。据悉,该校将积极推动传统经济学专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兴技术相结合,聚力打造这一新专业。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正积极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一趋势必将深度重塑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学科形态和专业业态。”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丁任重说。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负责人盖凯程介绍,他们在深圳多家知名数字科技公司进行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经济学和数字技术交叉融合专业的人才非常渴求,而目前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缺口较大,亟待进行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数字经济涉及到经济学、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西南财经大学相关学科积淀厚实,先期探索实施的“跨学科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进一步办好数字经济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是经济学,许多传统学科,如今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例如,此次四川农业大学新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成都中医药大学新增的智能医学工程,成都理工大学新增的地理信息科学,都是互联网+时代,面对行业巨变、经过周密调研论证后诞生的。

四川农业大学的农学学科拥有悠久历史和雄厚积淀,而据学校最近的调研了解,校内不少农学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开展的科研兴趣探索,已越来越多涉及遥感、模型构建、智慧农业技术与应用等内容。

“信息技术让传统农学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杨峰认为,传统农学教育更偏向于传统的种植、农学理论上的创新,而智慧农业更强调学科交叉,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要求不仅懂农学,能掌握传统的播种收获,也能在诸如无人农机驾驶平台的设计等能力上有所储备。“未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既能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工作,也能继续在软件开发、农业生物信息研究、人工智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

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进一步鼓励高校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以新理念带动新发展,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运而生 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目前,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迅速,且呈现年轻化态势,慢性病及其风险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和需求,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科目录增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

西南医科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17年获批增设,2018年开始招生,授予管理学学位。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掌握医学及健康服务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咨询公司等单位从事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健康风险管理。

“目前,健康服务管理人才稀缺,业态仍处于初级阶段,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据该专业点负责人介绍,目前专业健康管理师不足15万,未来医院、社区都将设立健康管理中心,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

食品与生物工程相关专业长期以来都是成都大学的特色和强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学校加快了相关专业的调整和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重点实验室、专业团队为引领,攻克技术难题,改进育人方式。例如,该专业畜产品加工团队,创新研发绿色肉品加工新技术,提升肉品品质与食品安全性。同时,与地方食品企业开展深入产学研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管理、科研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向“复合型”的转变。

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培养服务人民的相关专业人才,一直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此次新增专业名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西华师范大学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乐山师范学院的养老服务管理、成都医学院的食品营养与健康、四川文理学院的康复治疗学……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专业,将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提供扎实的智力支撑、输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