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39期(总第356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床棉被,温暖八十年;一句誓言,传承四代人——
家风很简单,一代做给一代看
■吴高峰(图片由通江县长胜小学提供)
传红色家风 育时代新人《教育导报》2021年第39期(总第3567期) 导报一版

3月31日,通江县瓦室镇啸口梁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旧址前,聂正远正在向通江县长胜小学的孩子们讲述曾经发生在这所医院的感人故事。

“1934年2月,红军来到了这里,建了这所医院,那时候像空山战役、万源战役……受伤的这些伤员都在这个医院里治病。截止到1934年10月,红军转移到沙溪王坪,这里前前后后总共医治了26000多人,有些死去的红军战士,就葬在这边上的烈士陵园里,总共有3000多名红军烈士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聂正远是通江县长胜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祖孙四代守护着长眠于啸口梁的3000余名红军烈士,红军的故事、红军的精神在他的讲述中一代代传承着。

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今年75岁的聂正远是啸口村土生土长的一位农民,是这个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陵人。自1934年10月红军离开啸口村开始,聂正远的父亲聂永奎便义务守护掩埋在这里的3000多名红军烈士,长达48年。1982年,聂正远从病重的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了长达39年的漫漫守陵路。每一次有人到这里瞻仰烈士,他都会义务担任讲解员,这个讲解员他一当就是30多年,讲解了1000余次。

“每年清明节,还有过年的时候,都会有人来,学生啊、老百姓啊、还有些干部,他们好多人都不晓得这个医院和烈士陵园的历史,我就给他们讲讲,他们愿意听,我也愿意讲,我觉得这些革命故事应该要传下去的。”聂正远说。

数十年如一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聂正远?他的回答是:“一床棉被!”

“1934年,红军来的时候,我的父亲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感受到红军为老百姓的精神,每天就跟着红军跑,一心想加入他们。后来,我父亲感染了肺炎,过去条件差,感染肺炎基本就是等死了,但是父亲幸运,红军把他收在了这个医院救治。你想想看,那个时候药品好宝贵,那些战士自己都不够用,还来救我父亲,这在红军来之前,简直想都不敢想。后来红军要转移,我父亲也想去,但是病没有好,没去成。红军走的时候去家里看我父亲,一张破床上垫了一层谷草,上面再铺了一张烂席子,父亲就睡在上面,有一个战士就把自己的棉被送给了父亲,这床棉被父亲盖了一辈子。父亲总是给我们讲,没有红军,就没有他,更没有我们了。打我记事起,父亲就给我们几姊妹说,以后他百年归世了,后人一定要记得红军对老百姓的恩情。”这个故事聂老讲了几十年,到现在每每提起,眼中仍然泛着泪光。

红色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聂正远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告诉他,埋在这里的烈士是为了老百姓才牺牲的,一定要好好守护他们。“现在一些节日,家人都去祭拜过世亲人,可埋在这里的人可能亲人都不晓得他们葬在这里,有些连后人都没有,他们是为了我们才牺牲的,我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片土地。”这是聂正远心里许下的誓言。

后来,聂正远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了,慕名而来的人多了起来,周边的一些学校、医院和机关单位也会邀请他去讲一讲红色故事,他从不拒绝,不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他总是满口答应,乐此不疲。

参加宣讲活动,聂正远有一条规矩:不能拿好处。

无论在哪里宣讲,他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即使有人送上门的慰问金和慰问品,他也一律拒收。聂正远家里并不富裕,有时候别人给的劳务费对于他来说是不小的数目,但他从未动摇过。他说:“我没有读过多少书,讲不出来什么大道理,我做这些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对的事情,不是为了得什么好处,收了,就变味了。”

起初,在别人眼里,聂正远的这种“倔强”是愚蠢的,就连家里人也不能完全理解,儿女们还曾抱怨过:“送上门的好处都不要。”聂正远知道后,严厉训斥了儿子聂长周:“要是没有红军,能有现在的我们吗?共产党对我们老百姓这么好,问你要好处没有?如果凡事都要讲好处,那我们这个国家还咋发展?我们还咋教育后人?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踏踏实实,好生念书,当个能为国家作贡献的人,才是正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坚持了一辈子的事,聂长周终于慢慢理解了。这种“倔强”也从聂正远的身上浸润到了儿孙身上。

聂长周是一位农民工,从事建筑工作已有10余年,在工友们眼中,聂长周是一个很倔的人。

“有时候工地为了赶工期,时间紧,有些无关紧要的地方有点小问题,只要不影响安全和质量,工头就会将就,大家都没有意见,但在他那儿就不行,必须要整得扎扎实实。”同村的工友说,“起初大家还是有怨气的,毕竟谁也不想麻烦,都想快点做完多挣钱,但是,后来我们才意识到他是对的,受他的影响,我们同路的这一伙人也就都越来越‘倔’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去年受疫情影响,好多人都没事做,我们从来都不缺活儿干。”

对于这样的评价,聂长周很自豪,他说他的这种“倔”是父亲教给他的安身立命的本事。

而在孙子聂自强、孙女聂黎眼里,爷爷身上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以前爷爷对父亲说的话,现在父亲又说给我听了,爷爷身上的精神传到了父亲身上,现在又传到了我的身上,以后还要传到我的孩子身上,这种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红色精神值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刚毕业工作不久的聂黎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她说,这种自信正是来自于一家四代的精神传承。

每年清明、春节前夕,聂正远都要带上儿孙来给红军烈士扫墓、提土垒坟、擦无名烈士纪念碑、插小红旗,缅怀先烈。加上会不时返家帮着自己的儿子聂长周及孙子聂自强、孙女聂黎,聂正远一家祖孙四代守护忠骨长达80余载,这种红色家风也传承了80余载。

红色精神在故事中“流淌”

在啸口村,很多人都是听着聂正远讲的故事长大的,现任通江县长胜小学副校长的吴华军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听着聂老的故事长大的,小时候不懂,只觉得听故事有趣。我参加工作20年了,党龄也快10年了,支撑我始终如一遵守党纪的,正是聂老那些红色故事中的精神力量。”在吴华军身上,有很多地方都渗透着聂正远身上的精气神。

2008年,通江县长胜小学迁址到了啸口村,学校离聂正远家只有一公里。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全体师生到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并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从此,聂正远又多了一个身份——长胜小学红色教育辅导员。

“聂爷爷小时候条件不好,没能多上几年学,现在时代好了,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你们一定要努力读书啊,增长知识,做个有学问的人,将来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才好呢!”这是聂正远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了更好地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开设了“红色故事汇、党史照我心”主题教育课程,特邀聂正远担任主讲老师。

每周一,聂正远总会准时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然后给全校师生讲一讲红色故事。

“他入狱的时候还不到一岁,牺牲的时候还不满九岁,一生收到最珍贵的礼物是一小截铅笔,到死的时候都紧紧攥在手里……”这是聂正远在4月19日的主题教育课上给孩子们讲的《小萝卜头的故事》,素材取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给孩子们上一堂课,聂正远常常需要准备一周的时间,不会用智能手机找素材,就找儿孙帮忙,向周围的年轻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刨根问底”。

“我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很多故事细节刚刚还记得,转头就忘了,但是给孩子们讲的课,马虎不得,要认真备课的,孩子们喜欢听,我不能乱讲,不好误人子弟的。”聂正远手里,一个用旧作业本制成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聂爷爷,您再给我们讲个故事吧!”每次主题教育课程结束后,孩子们总喜欢围在他身边,缠着想听他再讲一讲。在孩子们眼中,这个慈祥的老人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红色精神也就流淌在这些故事中,润物细无声。

如今,啸口村像吴华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将这样的红色精神传播着,而聂正远的故事也在继续讲述着,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