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40期(总第356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新课程 新课堂 新变革
——成都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郭路路
《教育导报》2021年第40期(总第3568期) 导报三版
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2020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遴选了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成都名列其中,棠湖中学、成都七中和川大附中入选“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4月16日,为推动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成都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研讨会在棠湖中学召开,研讨会主题为“变革课程课堂培育核心素养”,探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探讨育人本位,解决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态的衔接等问题。

专家讲解

新课程、新教材与育人方式变革

研讨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作了题为《新课程新教材与育人方式变革》的报告,他详细、深入地解读高中新课程方案修订的目标、背景和重点,并就新课程给高中教学带来的新挑战,提出了具体建议。

◆新课程实施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2014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修订工作,2017年底,印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及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就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报告开始,申继亮开宗明义,提出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修订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而如何把立德树人一步步具象化?怎样在党的方针和课程教学间建立一个桥梁?申继亮指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遵循。

申继亮指出,新课标的修订是为了解决之前的高中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之前的课程方案育人目标存在不够具体和不够系统化的缺陷,各学科的育人分目标和高中阶段育人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够明晰,新课标的修订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揭示出来。二、这些年来,我国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也意味着我们面对的高中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间的差异更加鲜明,新课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以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层次需求。三、近些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理论研究、技术成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广泛应用,但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理科方面,很多知识需要更新。四、很多学校为了在高考中竞争,拔高了知识的难度,增添了额外的内容,增加了学生负担,而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高中阶段教学的边界。五、原有的课程标准比较单薄,指导作用有限,导致一些老师不看课标,只研究教材,教学理念出现偏差。

◆新课程带来更多选择权,学校应建立学生指导制度

课程设计应与学段功能定位相符。申继亮将普通高中的功能定位总结为3个方面: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学习为人处世;为学生从事某项职业做准备,如果不上大学,学生高中毕业后能否自食其力;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体现在新课程方案的变化中,普通高中学制不变,学分不变,变的是结构,过去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现在增加了选择性必修,减少了公共必修,扩大了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

“在保障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下,学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就可以多学习那一科的内容。”申继亮说。他还特别提到,职业教育未来会成为重要的类型教育,高中教育要为高职院校预留接口。“学校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案,通过选课,为一部分有志于从事技能型工作的学生服务,为未来的双轨制的高考招生奠定基础。”

新课程还有一个显著变化是强调学校对学生发展的指导。申继亮认为,学校作为育人主题,应该具备三大功能——教学、管理和指导。学生成长不仅有思想问题,还有学习方法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及更现实的生涯规划问题。特别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推进后,学生会面临更多选择,小到选课走班,大到职业选择。“选择是一种能力“,指导学生选择是一项专业工作,只有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给出专业指导。因此,申继亮提出:“要把建立学生指导制度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超越教材、超越学科,眼中有“人”

申继亮透露,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充分考虑到了高考的指向性作用,创新性地联合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各个学科组的高考命题专家都参与了修订,把“教“和”考“拧成了一股绳,为新课改的落地创造了条件。“学校实施新课改不要担心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新高考是一致的。”申继亮说。

新高考改革,命题是其中一项重点。高考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呢?表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上,在命题选材方面,从单一学科变成扩展到覆盖多门学科,比如提供一堆材料或给出一个情境,让学生阅读分析后解题。申继亮总结道:“高考关心学生的什么能力?我认为是这四方面: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理和概括能力、应用写作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例如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申继亮建议,教师要强化学科的育人意识,建立明确的育人方案,在教学中站得高一点,思考自己的教法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立场、行为习惯产生怎样的影响,要超越教材、超越学科,做到眼中有人,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继亮指出,现在的教学模式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老师提出的问题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少;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单一要素或者结构良好的问题多,条件不良的问题少。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规划未来。这项工作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和学科老师也有关系,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应该是所有老师教学设计的基础。

课例展示

新课程引导新课堂

研讨会后半程,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成都棠湖中学教师带来了政治、数学、物理3个学科的基于新教材研究的展示课,呈现了新课程引导的新课堂。

其中,棠湖中学教师刘长乐的政治课坚持党的领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层层递进的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合作探究,加深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

课堂一开始,刘长乐播放了一段讲述烈士吴振鹏事迹的视频,请学生观看后描述吴振鹏的烈士形象,学生提炼出了“坚韧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品质,由此引入这节课的第一个议题——“中国共产党何以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这个议题下,刘长乐提供了3种情境,带领学生回顾了党史的3个节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拥护和支持;1948年“五一宣言”后,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拥护。之后,学生分组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个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就这样,在对党史材料的阅读学习和对国家发展的回顾中,学生深入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设计的第二个议题“脱贫攻坚为何能取得成功”则带领学生横向比较。刘长乐播放了《十八洞村》“精准脱贫”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为何中国能取得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他特别提到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国际比较中增强政治认同。

结合现实,刘长乐提供了两段外国一些政客污蔑中国共产党的言论材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开展评析和反驳,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议题“直面质疑——西方言论我们如何评判”,旨在让学生展现鲜明的政治立场、制度自信和科学精神。

最后,刘长乐在PPT上展示2035年国家发展远景目标,激励学生学史力行,引导学生将政治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的思政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政课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思政课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