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6期(总第300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梦想”的力量
农村学校开设“梦想课程”助力学生圆梦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6期(总第3003期) 导报二版
明亮的教室里,液晶电视屏幕上展示着美国儿童经典图画书《大卫不可以》的内容。“同学们,这本书讲的是谁的故事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讲的是大卫与妈妈的故事。“大卫做过的事情,你们做过吗?”老师温红丽循循善诱,孩子们笑了起来,有的说自己打碎过窗户玻璃,有的说自己上课也捣蛋。

“大卫的妈妈是不是批评他了?”“是的。”温红丽话锋一转,说道:“你们的妈妈爱你们,希望你们都能健康长大。虽然她可能不在你们身边,但你们始终是妈妈最重要的牵挂!”这是威远县界牌镇中心校“梦想中心”梦想课程的真实场景。

“梦想中心”关爱农村学生成长

威远县界牌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该校共有教学班37个,学生总数1500余名,留守儿童400多人。为了改善这所乡村学校的教育模式,上海梦想基金会为学校捐赠了电脑、书架、书籍、液晶电视等设备设施,建成了“梦想中心”,同时还通过远程培训的方式,为学校培养了13名“梦想教师”。

以图书、网络等多媒体资源和改变教室传统空间布置,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树立教师“创新、多元、宽容”为价值诉求的“梦想课程”理念,助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建立“梦想中心”的初衷。

教师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营造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还能与孩子们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特别对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孩子们,“梦想老师”在“梦想课堂”上启用关爱模式,特意通过选用素材、互动协作等方式抚慰他们情感上的缺失。

学校充分利用“梦想中心”的平台,在教学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除了进行既定的课程教学外,老师们还将“梦想课程”与学校的“自然教育”等主题结合起来,弥补了乡村学校在教学上的单调乏味。

“梦想课堂”起初吸引了不少年轻教师的注意,也培养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教龄长的老师们也被这样的氛围感染,一起加入进来。

缪俊辉在界牌镇中心校任教已经超过20年。作为老教师,掌握新媒体教学对她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适应没有板书的教学方式,从单指打字到“盲打”,从不了解文件格式到熟悉教学软件的应用,如今,她已经成为“梦想教师”中的佼佼者。她说:“不懂就要学,毕竟,让孩子们幸福成长是我们的同一梦想。”

“梦想课程”带来快乐和温暖

孩子们喜欢在“梦想中心”上课,对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每周两节的课程成为他们的期待。

学校充分利用“梦想课程”锻炼孩子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他们多方面能力。“梦想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活动,从调查、搜集资料,再到动手实践,每一个环节都引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四年级3班的董静怡说,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务工,爷爷负责她的学习、生活。自从她加入了“梦想课程”,她感觉到了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温暖。

经过7年的运用和实践,在每年的调查问卷中,师生对“梦想中心”的满意程度都达到了100%。借助“梦想中心”平台,界牌镇中心校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该校校长林长彬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好该平台。‘梦想中心’的‘梦想课程’,一定会实现孩子们的梦想!”

(王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