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6期(总第300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破解美术课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张丹青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6期(总第3003期) 导报三版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更加致力于趣味性的发展,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过程中学习。然而,越到高年级,学生对美术课越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厌恶画画的现象,同时,他们愿意为学习美术知识付出的时间、精力也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引起的效用的增量。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假如给一个饥饿者吃馒头,会越吃越饱,到最后吃到不想吃。很明显,饥饿者对一个馒头的需求远远大于后面的馒头。假如一个馒头的正常价格是一元钱,一开始饥饿者可能愿意出高价去买馒头,因为此时他对馒头的需求最大。但是,当需求不再那么大时,他只愿意以正常的价格或者更低的价格去购买馒头,到最后恐怕就算卖家倒贴钱他也不会吃了。

课堂中,学生对待学习内容,就好像饥饿者对待馒头一样,也有需求达到饱和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时间具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学习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二是教师激励作用的边际效用递减,学生对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三是外部环境及教学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

在生产过程中,决策者解决边际效用递减问题的方法就是使用边际分析法,寻找追加的投入与边际收益相等的点来对下一步行动进行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确的量化,尤其是美术学科,甚至不能用分数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教师可以利用经济学中的这一规律,考察各种资源的投入和消耗与学生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课堂教学作出科学的规划,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首先,摒弃通过延长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水平的观念,树立“适度”的新观念。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跨学科的科学理论去指导教学。教师应该摒弃“花费的时间越多,收益就越大”的观念,在安排课堂的时间分配上把握一个“度”。

其次,使用多样化的手段刺激学生产生新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新的刺激,增加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主动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灵活创新的教学评价来刺激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利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第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不是静止不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在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后,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控制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和轻松的课堂,有助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第一时间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唤回”需求,用平视的角度欣赏学生,满足学生“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第四,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各学校之间的美术老师如果能够交流使用,互补有无,能不断给学生带来新的教学内容。此外,社会资源中的学者、民间艺人等都可以请进中小学课堂,给学生上课。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增加新的刺激的途径,学生的需求增加了,边际效用随之增加,将带来更多的学习收益。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