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7期(总第300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袖炉携暖
■范丽飞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7期(总第3004期) 导报四版

静默深冬,读白居易的诗:“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想必诗人手中的炉子一定是那种小巧精致的手炉吧!因为它小巧,可盈盈而握,亦能放到袖口里,所以又称袖炉。严寒萧瑟的冬季,将暖暖的炉火拥在胸襟袖间,孤冷的身躯便会得到无限的惬意与温暖。“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这让我想起已珍藏多年的那只袖炉。

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天气格外寒冷,那时交通极不便利,我总要徒步去十里外的学校教书。无论身体蕴藏了多少热量,总会被一路的风霜雨雪摧毁殆尽。有一天,我回到家里,外婆把我叫到堂屋,她从土炕上的柜子里拿出一个斑驳的小木盒,而后从中取出了一个小袖炉。

那个手炉是铜制的,外观看起来精美撩人,手炉的把柄上是青藤缠枝的纹路,镌刻得细致秀美,炉盖上则是喜鹊绕梅镂空的花饰,一对喜鹊栖息在皴枯的梅花枝头上,两两对望,仿佛在互相探秘春花喜事,精灵般的小喜鹊被雕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外婆便会往袖炉里加些火红的炭块,让我带上它去学校。说也奇怪,薄薄的炉壁,即使放进了滚烫的炭块,捧在手心里却一点也不会觉得烫手,温热适宜。有时外婆还会往袖炉里放些艾叶,被热气一熏,清香缭绕。在无数严寒的冬夜里,它曾陪伴我走过冷滑崎岖的小路,也曾温暖过我在案头握笔的双手。

后来的一个冬天,我去了陕北支教,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简陋,每次上课之前,我就会往袖炉里放些炭块,把盖子拧严实,然后塞进我大衣胸前的内兜里,一节课下来后,它依然散发着余热,它就像一位亲人在异乡陪着我。

记得那时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坐着一位小女孩,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松垮的棉衣裹着娇小的身躯。特别是在雨雪天的时候,我注意到她被冻得瑟瑟发抖,那时我就会取出袖炉给她取暖,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羞涩,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低着头不吱声。

我离开那里3年后,收到过那位小女孩写给我的一封信,她说她考到了县城的一所中学,信中她还特别提到了袖炉。她说,那个时候,她家里极其贫穷,从未穿过合身的衣裳,都是姊妹或亲戚穿剩的,尤其在冬天,衣不贴肤非常寒冷,曾几度想退学,后来我给她炉子取暖,不仅温暖了她的身躯,更是温暖了她的灵魂,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我真情的感恩。令我感慨万千的还有信封上足足贴了5张邮票,其实那个时候,贴两张邮票我足可以收到。或许,她唯恐我收不到她的信,听不到她感念的心声吧!

而如今取暖工具种类繁多,花样百出,不具备任何时尚元素的手炉,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外婆送给我的这个手炉我将永远珍藏着,它曾带给我的暖,带给我的感动,也将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