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8期(总第300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网络时代的孩子与我们
■曾好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8期(总第3005期) 导报四版

记忆中的孩子,应该是澄澈的眼眸,粉红的脸蛋,在阳光下出生,在风雨中成长,最亲近大地,最亲近自然,最亲近生命的本真。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孩子离开纯真的时间也在慢慢提前。

将“表扬”写成“包养”,将“丰收”写成“分手”,这些词都过早地出现在了小孩儿的词汇表中,让我们哑然失笑的同时,又不禁让我们产生一丝丝忧虑。这是我们的孩子吗?

毫无疑问,能产生如此强大魔力的东西,就是网络。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网络等正在一步步占领我们的世界,包括孩子的世界。而网络又是一个没有年龄划分的世界,成人看到的一切,孩子都能看到:污浊、残暴、尖锐、痛苦……他们用一双懵懂的眼睛接收着庞大而错位的信息。孩子又最善于模仿,最希望自己长大变强,于是成人世界的影子就染在了孩子身上。

可是为什么网络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所有人都容易沉迷其中呢?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们是在寻找一种被懂的感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年轻的我们总是会爱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爱上之后,我们渴望找人谈论,找人分享内心的喜悦。可往往,没有兄弟姐妹的我,在给父母讲完一大通令我兴奋不已的东西后,只听到一句“嗯”。可在网上,你可以在几乎任何一个领域内找到一大群懂你的人。你说的每一句话,表达的每一丝情感,他们都能完美接收到,这让你感觉真正处在同类当中。都说网络的虚幻世界造成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孤寂,可如果现实生活足够温暖,我们又为什么需要到虚幻世界中去逃避孤寂?

这似乎是一种恶性循环,但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无解的。我想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勇气成为余秋雨。我们俗人的世界离不开网络,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你若想要实现自己真正的社会价值,更是难以失去网络。网络已无法单单用好与坏来衡量,它的存在考验的是人类自身的力量。

也许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网络世界的充实感夺走现实生活最后的一片温暖,也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这个神秘的世界。多给孩子几年自在生长的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陪伴,多一点倾听,不要为了图自己安静就把他们放养在那个世界。

孩子的这些语言反映的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成人的过失。请把爱丽丝最美的仙境还给他们,让他们去寻找女王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