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9期(总第300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泸县:“五有”工程 让教师留下来
■莫道江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倪秀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9期(总第3006期) 导报一版

红山小学的孩子在课间愉快游戏(何文鑫摄)

“我们村小标配是‘五有’!”记者一到泸县采访,教育局局长朱大清就迫不及待告诉记者。原来,“五有”指的是全县村小有电脑、有网络、有伙房、有教师午休室、有天然气。

2015年,泸县启动村小“五有”建设,至今已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完成120个村级校点的建设,午休室和伙房全县建设面积达2900平米。这让乡村教师住得舒服,生活有保障,从而精心教学变成了可能。

“生活条件差,留不住老师”

“刚来学校时,没有天然气,做饭用的是电磁炉,但是电压也不稳定,经常吃夹生饭。”2013年,邹丽苹大学毕业后来泸县石桥镇红山小学教书,乡村学校的艰苦让她甚是烦心。

近年来,在乡村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虽然红山小学的教学楼和教学设施得到大为改善,但教师住宿条件依然是乡村教育的一大短板。

红山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6个年级284名学生全是附近村庄的孩子,不在校住宿。所以,在校舍建设上,学校长期只有四五间教师休息室。

“老师长期走教,放学后只能回家。住在县城的老师,骑摩托车都要赶30分钟才能到家,风雨天则需要40分钟以上。”红山小学校长姚明远说。

乡村教师还面临着购买生活物资不便的难题。地处农村,没有市场,老师们做饭只能到中心校所在场镇去买菜。“本该休息的时间都花在了路上。”

处于电网末端的红山小学,生活用能也不稳定,电压经常低到70多伏,“灯泡都不是很亮,做饭就更困难了。”说起教师生活的心酸,姚明远不住叹息。

“生活条件差,留不住老师。2012年左右连续走了好几个,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只有找代课教师渡过难关。”姚明远说,教师减少,学生也跟着锐减,人数最少的时候不足190人。

“老师能安心住下来了”

年轻女教师邹丽苹,现在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从教师宿舍起床,在送菜来的菜农处买菜和肉,暂时吃不完的就放冰箱;电压足,不断电,电饭煲可以煮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天然气直通宿舍,炒菜火力旺,放学后在夕阳的余晖下和几个年轻老师一起做晚餐。

上网网速快,打电话信号强,平时备课和与家人联系,邹丽苹明显感觉“方便多了”,终于过上自己一直憧憬的教书生活。

泸县在全县村小开展“五有”建设,即保障每个村小有电脑、有网络、有伙房、有教师午休室、有天然气。红山小学教师的天然气费用是从学校的公用经费中扣除,无需教师掏钱;为住校教师购买了冰箱,办公室安装了空调、电脑等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日常生活。

“五有”建设的教育暖风吹拂着泸县每一个角落。方洞镇中心小学天宝村教学点,利用花费上百万元的综合教学楼建齐教师宿舍。现在,9个教师中有7个常住学校,教师休息室和新建的伙房也将马上启用。

“连厕所都重修了,这下学校全是新的了,老师们吃住不愁了。”教学点负责人胡天彬满面笑容地说。

对仅有1名教师和20个学生的嶕河坝小学,泸县仍按100人计算和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耗资70余万元的教学楼在村里格外耀眼,有超过30平米的伙房,有教师宿舍。“老师能安心住下来了,我们中心校还享受不了这项‘五有’待遇,只有村上小学教师才有这个福气。”龙脑桥小学校长刘德刚的话语中饱含羡慕之情。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