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9期(总第300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开放式教学 为课堂注入创新“活水”
■付征俊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9期(总第3006期) 导报三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开放式教学。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存理、探究、创造的过程。但是,许多课堂教学并不令人乐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自不必说,即使在一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里,学生也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

新课改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其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还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独立发表见解的机会,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应鼓励和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并突出问题的矛盾性、启发性,让学生得出与老师不同的多元答案。其次,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有些问题,甚至可教学生提前查资料。这样,教学中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变教师设置标准答案为学生讨论得出多元答案,教学真正摆脱了旧模式,在提问的基础上,在讨论的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育正走向全面转变观念的时候,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即体现在教师转换角色。教师角色转换了,教学活动就开放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而,教师的观念也应随之发生改变。教师与学生应该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学习过程,由原来老师单方面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多层面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定向,引导学生自读领悟,诱导学生讨论交流,辅导学生拓展训练。学生的学习空间应该是宽松的、愉悦的,要调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与此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有发展,有提高。

三、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乍一看是单一的、静止的,细细分析,它正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如《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物”指的是什么呢?我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是器物,如砍柴用的刀,锄禾用的锄;有的说是书,书使人聪明;有的说是人际关系,关系搞好了,一切事情都能办成;有的说是机遇,把握好机遇就能成功。……其实,从具体到抽象的一切外部条件无所不包。学生只要联想开去,就会打开思维,不但加深了对荀子思想的理解,而且能从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中,从内因与外因的有机结合上拓宽辩证思维的空间。

在很多优秀文学作品里,作者都留有让读者展开联想的空间。这些空白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放训练的极好情境。让学生填充这些空白,常常能获得思维训练的高效益。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设计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灵活性。它要求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事物,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如读《薛谭学艺》,要学生从薛谭学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得出不同观点。这就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训练。

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思维注入“活水”,为学生充分展示与发展自我构建平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能力才会最大限度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石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