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0期(总第300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活动 大能量
成都市少城小学德育教育无小事——
■本报记者 吴宇婷
校园广角《教育导报》2016年第110期(总第3007期) 导报二版
德育是学校关注的焦点,但德育如何开展,理念如何落实,育人如何有成效却是个难题。成都市少城小学一直践行着“教育无小事”的办学理念,将环保教育的“小活动”,每日15分钟的“午间习字”等小事作为德育难点的突破口。没想到,这些看似并不隆重的活动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演化成学生的良好品行。

校长王婉认为,教育的着力点越小,越接近学生们的生活状态,越能提升学生的品质。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才能让意义更深刻,让德育更有实效。

垃圾不落地

“小习惯”让环保观念接地气

10月的一天,成都市少城小学六年级学生吴昕晔不小心“闯”进了一场环保活动,起因是她随手捡起了地上的塑料瓶。

瓶子刚落进桶,吴昕晔就被一名志愿者“拦”住了,周围的人突然欢呼鼓掌。没有搞清楚状况的吴昕晔一脸茫然,弱弱地说:“老师平时教我们要爱护环境。”吴昕晔不知道,她捡起的塑料瓶已经静静地躺在地上40分钟了。

这是环保志愿者在宽窄巷子举办的一场测验:将废弃的塑料瓶放在垃圾桶旁,路人选择拾起还是无视?半小时过去了,路人对这个瓶子不以为然,就在志愿者们筹划要不要换一个大一点的瓶子时,吴昕晔进入志愿者的视野中,她不仅丢掉自己手中的垃圾,还随手将地上的垃圾一同捡起。

吴昕晔的行为并不是偶然。9月30日,少城小学举办了“垃圾不落地——‘袋’我出发”的倡议活动。在这之前,每个班级还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介绍环保的情况,可怕的数据让学生们瞠目结舌。

主题班会的落脚点很小,着重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在六年级1班的班会课上,同学们对乱吐口香糖的不文明行为深有感触,不少学生忍不住分享起自己被口香糖残渣祸害的经历,让其他同学更加坚定自己爱护环境的决心。班会课开展得如火如荼,“弯腰成为一种习惯”、“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等行为意识慢慢深入人心。

国庆节后,老师带领学生们在宽窄巷子开展“垃圾不落地”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们走出学校,用自己的行为感染身边的人。当天,宽窄巷子、天府广场都出现了少城小学学生们拿着垃圾袋宣传环保的身影。

“教育要自然而然地生长,我们不讲大道理,尽可能地让孩子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用内心感悟、体验,从中了解意义,养成习惯。”校长王婉说。

15分钟午间习字

“小坚持”让传统文化由手入心

2012年初秋的一天,少城小学学生贺靖雅在成都市青少年宫上完兴趣班,经过巷口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爷爷,吃力地推着轮椅试图上一个缓坡。几次没能冲上去后,老爷爷尝试站起来,但脚下一软,又坐回轮椅上。这一切并未引起路人的注意。

路人都怎么了?贺靖雅觉得奇怪,她半蹲在爷爷面前观察,发现他脸色非常不好。贺靖雅立即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老爷爷点了点头。10多分钟之后,贺靖雅将老爷爷送回了家。做好事不留名,贺靖雅并未告诉老人自己的学校,她认为这只是一桩小事。

没想到,这件小事却引出了“大事”。老爷爷为了感谢这个小姑娘,求助媒体在整个成都市寻找贺靖雅。最终由媒体找到了贺靖雅本人。当时,“小月月”事件留下的社会阴影还未消散,贺靖雅的善心令人感到温暖。

贺靖雅的善心来源于学校的“写字教育”。每天中午2:55到1:10,少城小学一片安静,学生们都在教室里安静地写字帖,校园广播里还会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或介绍一些写字的小知识。这15分钟是学生的“午间习字”时间。

“练字有些枯燥,与学生好动的天性相悖,导致不少学校的写字教育迟迟未显成效。但写字是必须通过行为强化达到一个量时,才会发生质变的事情。”王婉说,别看练字简单,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道理。贺靖雅以前练字时经常会写到“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传统理念,这些理念深入人心,不经意间已渗透孩子的生活。

如今,该校的写字教育依然以《出师表》、国学经典等为内容,让学生不仅享受着写字的乐趣,还能被传统文化浸染,让教育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