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42期(总第357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重视劳动教育 破解“三位”难题
■张道明
话题《教育导报》2021年第42期(总第3570期) 导报三版

蒲江县北街小学开设茶文化劳动实践校本课程,每年组织学生走进成佳茶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李恒刚摄)

编者按

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导。

在学校环境中,如何解决有的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和技能欠缺。如何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值得我们探究。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正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恰当时机。特推出全国各地基层教师关于劳动教育抓实、落地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张道明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重智育而轻德、体、美、劳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养成。经过观察与了解,笔者发现当下劳动教育存在“三位”问题。

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位。家庭应该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最初的地方。一直以来,有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一种观点:孩子年纪小,做不来劳动,容易搞砸,甚至发生危险,生怕孩子累着伤着,以后慢慢劳动也不迟。譬如,洗碗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但是孩子刚开始洗不干净,还可能打碎,划伤手脚,发生危险,最后还得家长动手洗,收拾摊子。基于这种想法,很多家长为了省心,减少麻烦,干脆不让孩子劳动。另一种情况,孩子上学后,家长经常把“你只管搞好学习,其他事不用管,不用你操心”挂在嘴边,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上述两种情况导致很多孩子做不来简单的劳动,不热爱劳动,甚至厌恶和鄙视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的错位。学校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和劳动观的主要场所,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稍微留心一下,不难发现,有的学校存在一种现象:每每学生犯了错,就会安排他们去劳动,以示惩戒。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把劳动当作惩戒手段,无形中会向学生传递“只有犯了错才劳动,劳动是可耻的行为”的不良意识。有的教师在劳动上没有成为学生表率,隔三岔五让学生打扫办公室。办公室是教师工作的场所,自然该由教师自己打扫,怎能让学生“帮忙”呢?劳动教育即便“言传”了,如果缺乏“身教”,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现今很多学校有清洁工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甚至有的班级是家长出钱请人打扫教室,学生在校几乎没有劳动的机会。上述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错位。

教育评价导向的偏位。细细琢磨,劳动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尴尬境地大多与当下教育评价导向有关。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教育主要还是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师生,特别是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中,分数是唯一的指标。学生考试分数高可以遮百丑,学校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其他的可以忽略不计,至于会不会劳动、爱不爱劳动无所谓。当“风向标”里没有“劳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不会重视劳动教育,这或许就是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的根本原因。如何破解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学生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自己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难以成为合格的人才,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发展的育人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课程,而且是必修课,劳动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平起平坐,填补了新时代、新情况下学校教育的短板,既是对伟大人文精神的推崇,也是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力动员与鞭策。劳动教育要牢牢牵住评价这个“牛鼻子”,将劳动评价纳入高一级学校录取或毕业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才能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其次,学校努力助推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把劳动当作惩戒手段,而扭曲了劳动价值,误导学生的思想。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劳动的榜样,自己的分内事绝不让学生代劳,杜绝学生打扫办公室和教师私人空间场所。学校禁止请人打扫校园卫生,积极为学生创造劳动条件,给各个班级划分公地,让学生有空间和时间劳动。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基地,让学生种植果蔬花草,也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学生结合时令季节进行劳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最后,家庭要主动为孩子创造适切的劳动机会。家庭是培养孩子劳动的好场所。家长要大力支持、鼓励、指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舍得用孩子,不要怕累着、伤着孩子。家庭劳动教育要围绕孩子生活小事进行,譬如整理个人物品、收拾房间、洗衣服、洗碗、炒菜、扫地等劳动,让他们在出点力、流点汗、吃点苦、受点累中经受磨砺,变得坚强自信,逐渐厚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总之,教育的“风向标”引领着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价值取向。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他们创造适切的劳动时间和空间,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劳动,愿劳动,会劳动。

(作者单位:四川省屏山县学苑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