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42期(总第357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艺树品格 美润心田
——四川省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鲁磊 杜蕾
《教育导报》2021年第42期(总第3570期) 导报二版

编前

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于2021年5月6日至5月13日在成都举行。这将是全国高校美育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近年来,四川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挖掘美育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保障、评价机制,全省大中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

本报记者 鲁磊 杜蕾

“一把啊啊手拉官人断桥坐……”日前,在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川剧活动室内,四年级学生张小梅正在练习传统剧目《白蛇传》,她穿一身专业的“行头”,双手一挥,长长的水袖画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同年级300多位同学跟张小梅一样,都是川剧的爱好者。每周二下午,他们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说、唱、练、做、打等基本功。2008年开始,中山街小学以美育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开展“川剧进校园”校本研修,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心中。

中山街小学的变化,是我省近年来大力推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四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挖掘美育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保障、评价机制,推动全省大中小学校美育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人人能参与,人人能出彩

“甘肃省歌舞剧院的《丝路花雨》走进西华大学,一千多张门票不到两分钟就被‘一抢而空’。”西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张雯欣说,西华大学专门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十分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触高雅艺术。

“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可以管窥高雅艺术对青年学生强劲的吸引力。近年来,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四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更加注重演出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除了引进国家、省级院团参与进校园演出,鼓励高校加强自身文化艺术资源的培育、转化,实现“引育结合”,是四川破解优质资源供需矛盾的一项创新举措。

以西华大学为例,学校把校级文化活动“打捆整合”,推出一批深受师生喜爱的高质量美育活动。其中,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举办的“西华秋韵”文艺晚会,将展示学校美育成果、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已成为标志性的校园精品美育文化品牌。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十多年来,我们在演出中逐渐增加了民族音乐的内容,后来专门成立了民族管弦乐团。”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说,学院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弘扬高雅艺术、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动力,“川音交响乐团”“川音民族乐团”“川音合唱团”在全国音乐院校中率先实现职业化运营。

针对理工科背景院校美育薄弱的问题,西南石油大学面向全校学生搭建课后美育平台,影片展播、摄影展、戏剧节、化妆展、歌手大赛、诗词朗诵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学校还通过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活动相补充、美育素质拓展为延伸的多学科协同的全员美育育人模式。

近几年,只要一放暑假或是一有课余时间,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技能训练中心主任杨瑜便会带着学生到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在四川,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硬件已非常齐全,但课程不系统、教法不科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杨瑜说。

小手牵大手,浸润细无声。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文化艺术类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等学校院系,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帮扶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帮助村小训练合唱团、器乐队,开展艺术教育师资培训等措施,走出了一条“美育教育下乡”的新路子。

从更高层面看,为培育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现实土壤,四川全省正着力解决资源短板,不断改善学校美育条件。

在师资方面,我省不断强化增量、优化存量、做大储量,有序增加高校艺术教育类专业招生人数,增强师资储备;在设施设备方面,四川通过大力实施艺术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专用教室及设备设施配齐率超过90%;在机制建设方面,每年举办大型管乐、川剧传习普及、大学生戏剧、高校大学生基本功展示等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活动。大力扶持高校艺术社团建设,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形成常态化展演机制。

传承与创新结合,用足用好地方资源

经典曲目登上“成电舞台”,川剧大师登上“成电讲坛”,“画脸谱”快闪和体验活动吸引师生纷纷驻足,“开洋腔川剧社”吸引外国留学生成为川剧传承新秀……在电子科技大学,川剧的身影已经深刻影响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所没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电子科大非常重视学校美育并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充分发掘四川特有剧种——川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建立川剧基地、川剧研究中心,并挂牌川剧名家工作室,构建了“通识课、素质选修课、实践课”等川剧素质课程体系。

“专业知识决定了技术型人才能飞多高,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却决定了他能走多远。”电子科大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说,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懂艺术的新工科人才,才更能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求。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深入发掘、用足用好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

为此,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研究机构,挖掘发扬巴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轻化工大学等校分别在蜀锦蜀绣、自贡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掘提炼出非遗的当代价值,不仅构建了相关课程,还发展出了相关专业。

不仅在高校,四川不少中小学校也深入挖掘地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大力丰富美育形式和内容。

地处大巴山区的通江县第七小学,把学校美育与学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红军之乡、溶洞之乡、银耳之乡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展“银耳手工课”、捏泥人、红色故事剪纸等活动,让美育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农村民族小学,学校依托本土的彝族文化,大力开展民俗文化特色教育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策划特色活动、创编大课间操、完善校本课程等,形成了全校齐动员、师生共传承的非遗文化学习热潮。

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小学,以“非遗”麻柳刺绣文化为突破口,开设“绣德绣才秀人生”刺绣大课堂,启动以麻柳刺绣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遴选当地熟悉刺绣工艺的教师成立教研组,设计了三套校本教材,将美育与“非遗”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四川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发挥其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深深扎根。

围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总体思路,四川音乐学院在学生的通选课中,增加了中国戏剧史等系列课程;四川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开设四川曲艺、蜀派古琴赏析与演奏等公共艺术课程。四川省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书画传统文化、地方人文历史融入美育评价体系建设;大力建设省级艺术教育类特色学校、传承学校、实践基地、优秀艺术团。

推进艺术素质测评,让学生真正回归艺术课堂

高跷、舞狮、竹乐、锣鼓……每一个到过绵阳市游仙区徐家伟清小学的人都会惊叹,一个留守儿童比例达到70%的农村学校,学生个个“身怀绝技”、自信阳光。

10年前,校长刘先余发现,学校不少老教师的另一个身份是“民间艺术家”,于是开始探索让老教师“一岗双职”,发挥特长,以劳动课和社团活动为载体,传授民间技艺。如今,这样的课程和活动已经有30多个。

刘先余说,徐家伟清小学的校园艺术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项活动,至少都有一项爱好、一门特长。二是不搞“蜻蜓点水”,每一项都做实、做深、做精,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学了就有收获。

刘先余自豪地说,教育无所谓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校园文化,还是校园艺术,应当从校园立足的‘土壤’中生发,最终指向是学生的成长。”

一所乡村学校之所以能够将美育深深“扎”进校园,得益于评价机制的转变。过去,像徐家伟清小学一样的农村学校,校园文化与乡土脱离,教学围着城市“打转”,美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为助推学校美育条件改善、艺术特色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徐家伟清小学所在的绵阳市在全域开展艺术素质测评,测评内容涵盖课程教学、艺术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去年,绵阳在全省率先实施美育中考,将音乐、美术学科纳入中考科目,计入中考成绩,探索建立美育中考公平性、客观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机制。

为进一步扭转文化艺术学科“小三门”“豆芽科”的落后观念,四川近年来着力推进艺术素质测评,有序推进艺术科目进中考,形成艺术教育的“倒逼机制”,“逼迫”各地配齐配强艺术教师,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让学生真正回归艺术课堂,切实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以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四川将学校美育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教育督导评价,搭建顶层监督机制;实施音乐、美术教学质量监测,促进课堂教育质量提升,推进质量监测机制建设;将中小学生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制定学生艺术成长记录,推进过程监督机制。

坚持美育教育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四川为每个学生建立艺术成长档案,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各地各校全面推动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采取全线上测评、现场技能测评、半组卷测评等多种形式,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素质测试。

未来,四川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加强师资和场地设施建设,稳步扩大美育中考改革试点工作,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唱响美育提质增优“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