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44期(总第357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艺术可以这样“玩”
——探访全国大艺展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
■本报记者 殷樱 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1年第44期(总第3572期) 导报二版

5月6日,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暨艺术作品展览在成都开幕。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43个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以“艺术的创意与创新”为主题,分为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校园、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美丽乡村四个部分进行展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学生艺术创意理念转化和表达的互动平台,每一个工作坊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或有科技感十足的智能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不仅仅只有艺术美,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学生们将艺术、科技、生活和美丽乡村相融合,将美育融入到产学研各个环节,把艺术成果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用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本次艺术实践工作坊最大的亮点是新增的“艺术与美丽乡村”主题,工作坊通过农村景观设计、主题墙绘、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等,把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推动乡村发展的创意创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也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双桥的灵魂。”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的成员李慧指着一个建筑模型说,这就是工作坊对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进行设计和改造后的模型,通过植入巴文化使传统村落活态再生,让双桥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

据了解,四川文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将艺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于2018年发起成立了“川东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艺术工作坊”。该工作坊是集设备陈列、模型制作、方案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集中展示区域。目前,工作坊团队已成立了两家公司,累计设计了100余个景观设计图,和指导老师共同参与设计了20余个落地项目。

李慧告诉记者,双桥村的改造项目早已落地,为该村规划种植的银杏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双桥村还被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帮助村民发家致富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让我很有成就感。”

“你闻闻,我们开发设计的菊花口红是不是有一股清新的菊花香味?”在南京农业大学“菊拾”艺术实践工作坊,工作坊成员黄诚正在向参观者介绍与菊花相关的文创产品。

该工作坊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形成涵盖体验学习、规划设计、产业赋能在内的全链条艺术实践活动体系。该团队学生结合自己所长,通过调研分析、规划设计、艺术创作等方式,落地完成了贵州麻江药谷江村占地800亩观赏菊花园的一期规划,开发了菊花口红、菊花酒等一批特色创意产品,设计了一批设计形象标识。

黄诚告诉记者,未来工作坊将继续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将艺术与专业结合,充分发挥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作用,将美的体验和设计融入产业扶贫中,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羊毛毡玩偶、羊毛毡鞋子……在乡村的美丽与温暖——羊毛毡手作用品工作坊,来自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正在现场制作手工艺品。该工作坊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在乡村为羊毛毡创业、美化乡村环境进行了积极尝试,不仅传承羊毛毡手工技艺,还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对乡村进行了“造血式扶贫”。

在这次参展的工作坊中,记者发现,不少高校还结合专业实践,探讨乡村振兴在教学中的落实。例如,广州大学“寻旧融新·海傍村河涌空间设计”工作坊,就是对海傍村展开调研和设计,希望在新的城市发展背景下,重新定位乡村的作用,发现乡村独特的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金山乡村营造坊”,则以“跨界·融合·共享”的教学理念进行乡村人才培养和乡村实践项目建设。

让艺术充满浓浓“科技味”

利用可穿戴科技让平面的非遗刺绣立体化;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让历史建筑物“永久保存”……本次参展的工作坊也充满了浓浓的“科技味”,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互促互融,为大学生构建了科艺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机制。

如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融合?记者在上海大学可穿戴技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了解到,工作坊导师带领学生利用微处理器、低温热塑性塑料等技术手段,完成对可穿戴组件原型的制作,然后通过软件,结合非遗刺绣中各地不同种类的刺绣技艺与图案应用相结合,展开创意设计,最终形成一批具有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等特点相互交融的创意作品。

除了制作作品,工作坊还利用现代科技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非遗刺绣的技艺。工作坊成员张世超说,比如,在土族盘绣的技艺传承中,工作坊采集了盘绣传承人的脑电波、肌电、时长、用线情况等数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盘绣“师承”背后的数据密码。“我们以人为核心的视角去设计新的技术服务,就是希望让科技的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

在福州大学飞驰人生工作坊,一辆传统水墨搭配中国红的赛车引人注目,一位学生正在模拟驾驶舱里驾驶赛车。“这辆赛车从设计、加工到装配调试,全部由我们工作坊的学生制作完成。”团队负责老师彭育辉告诉记者,工作坊发挥了学校工科、理科和艺术等多学科优势,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在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设计工作坊,新一代高速磁悬浮列车模型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拍照。据了解,工作坊与学校“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接轨,聚焦于轨道交通工具相关的人机工程学研究、乘员行为研究等。团队成员专业涉及工业设计、人机工程、用户心理等多学科领域重点。学校为年轻的设计团队提供了研究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设计活力,创造轨道交通的东方之美。

在会场,还有一个特殊的工作坊团队,他们通过万花筒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未来智造设计工坊,那些精美绝伦的万花筒都是由听障学生自己设计的。团队负责老师表示,他们在大量的创新实践中,结合聋人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了聋健融合的工作坊模式,为聋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提高了聋生的学习热情及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