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50期(总第357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入夏
■潘新日
文化《教育导报》2021年第50期(总第3578期) 导报四版

■潘新日

入夏是一脚跨进去的。一个“入”字,把春天挡在外面,天气暖得已经留不住春天的任何一样东西。春衣就是标志,要早早地脱下,压入箱底,等待来年春早使用。短衣薄衫跑在春天的前头,等着夏天一来,便闪身走进去,在大街上晃来晃去。

入夏,最先变脸的是阳光。同是一个太阳,它却一改春天的温柔,脾气变得暴躁起来,火气一下子就下来了,到处是热辣辣的,烤人。

热,席卷大地,一切都在蒸笼里蒸着。

夏日,动不动汗就流出来,干起活来极不方便。不是怕汗,实在是随便干点什么,汗水就汩汩地流,打湿了衣服,汗透了全身。当汗水变成盐霜,这一天的辛劳和苦楚便露了出来。

那些不需要冒汗的植物们就显得坦然多了,再热的天,只要有一丝风,便在风里欢快地舞动着叶子,舞动着一身的绿。

更加喜欢的是田地里的庄稼,这些被霜打过、被雪冻过、被春风吹过、被春雨浇过的庄稼们终于可以站起身,在大热天里茁壮起来。

阳光是它们的魂魄,在它们的心里畅想饱满的岁月。

夏,热烈、奔放、豪迈、辛苦。

从前,农人种地,牛铃是会响的汗水。入了夏,油菜吃了一肚子油、挺着大肚子,等待收割。这是乡下人流的第一场大汗。砍菜籽是力气活,镰刀不能磨得太薄太利,一个“砍”字,抡圆了积攒一冬的气力,才能将它们放倒。接着是大麦,大麦肯定是在油菜上场的一个星期,会准时黄透,它们一头的麦芒,照耀着自己饱满的麦粒,需要棒劳力鞠上多少躬,它们才能安稳地躺在地上,等待脱粒。再就是麦子,夏粮的主角,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在乡下众多的期待里,悠然登场。骄阳似火,好多人在麦粒的炸响里挥汗如雨,收麦和栽秧轮换上场的时候,人要脱几层皮。而拉菜籽、拉大麦、拉麦子、犁地的重活都是牛要干的,通往麦场的每一条路上,牛,承载着重负,把粮食一捆一捆地运到家门口。把稻田犁好耙平,为水稻铺一床平展的被子。人流汗,可以用毛巾擦一擦;牛一累,汗水就沿着毛孔流出来,在全身流出一条条河流来。

每每这个时候,父亲都会停下手里的活,把牛牵到阴凉的地方,让它也歇一歇。把水牛牵到池塘边,往水里一放,它就完全沉静在高温的歇凉休闲里。它很满足,闭着眼睛,享受着水带给它的舒适。

在乡下,收和种,人和牛都在用汗煮着每一个日子。

城市也是,高温让每一条街道都在烈日下烤化了,行人的伞,犹如一个移动的亭子,努力地寻找着一丝清凉。

坐在屋里,透过玻璃门窗,依稀可以看见高温下水蒸气游走的身影,丝丝游离,弯弯曲曲地蠕动着奔向上空。柏油晒化了,走在上面粘鞋,行动起来极不方便,一不小心,鞋子便粘在路上,光脚落下的瞬间,烫的感觉是龇牙咧嘴的。返身找回鞋子穿上,一使劲,整个街道的热,都被抛在身后,前面的热浪,又朝他冲过来。

这个时节,没有树荫的道路,人无法存身,大街上,行人脚步匆匆,都是为了避开外面的闷热。

有时,入夏不仅仅是一种节令,它表现的热,只是一种自然的生态反应,而对于人,它就有了新的意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看见入夏,都会赋予它不同的感思,有了寄托,再热的天,内心都会有一片清凉。

我时常想,按人的年龄类比,入夏应该是壮年,热情似火的时刻,一切都是昂扬向上的。环境使然,有颗上进的心,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