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50期(总第357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记一位母亲
陶雪梅
《教育导报》2021年第50期(总第3578期) 导报四版

陶雪梅

家庭就是孩子最初的世界,父母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

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不识字的妈妈和她大学毕业后教书育人的女儿。这个母亲不识字,但她却给了女儿最好的教育。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3岁失去了父亲,外婆含辛茹苦养育5个孩子。日子虽然穷苦,但是小小年纪的她很乐观。总是尽自己的能力为她的母亲分解忧愁。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小伙子家很穷,住的是茅草屋。母亲并不嫌弃,她说:“穷不可怕,只要有双勤快的手,不会被饿死的。”她说到也做到了。这位不识字的母亲不仅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还用她朴素正直的思想影响着她的女儿。

在女儿的印象中,母亲勤劳持家,孝顺长辈。农村生活很苦,人们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但母亲很乐观,每天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农村烧柴火,时常能听到母亲被柴火熏的咳嗽声。一次,女儿心疼地问她:“妈,为什么不多睡会儿?”她温和地说:“早点起床,就可以多做点儿事,更何况家里还有老人,怎能比他们晚起呢?”

女儿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还有伯伯一家挤在不大的两间茅草屋里。天晴还好,一到下雨天,那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有时连睡觉的地方都得想办法接雨。除了种庄稼外,母亲还努力开展养殖。父亲也在母亲的鼓励下留在城里挣钱。终于有一夜,女儿听到父母悄悄地谈话:“我们修个房子吧!不能让老人们跟着我们一起受苦。”他们把自己辛苦挣来的积蓄全都拿出来修了一栋小二楼。让爷爷奶奶摆脱了破旧的茅草屋,住上了砖木结构的小二楼。

在女儿的印象中,母亲热情善良,渴望知识。在母亲的骨子里,还藏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她总是告诫女儿:“好好读书,只要你能读,砸锅卖铁都送你读书。”要知道,当时在少数民族村寨,女孩子能读完小学就已经很幸运了。可是,母亲一直鼓励她用功读书。每当女孩考到好成绩,母亲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幸福地说声:“真好!”后来,女儿也很争气,成了那个村寨第一个苗族女大学生。相信那个时刻,这位不识字的母亲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在女儿印象里,父母的关系也一直很好。母亲热情好客,父亲沉默少语,但他们善良、孝顺、勤劳,对子女严爱有度。

女儿记忆中,父母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也闹过一次别扭。以前,只要父亲下班回家,无论母亲在忙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给父亲倒盆水,把洗脸帕放好,让父亲先洗个脸。可是,那几天母亲没有这样做。女儿和弟弟也不由自主地倾向母亲这边。但母亲不高兴了,她对姐弟俩说:“大人的事,孩子不要插进来。我没有给你们父亲倒洗脸水,你们应该去做,而且,你们要主动跟父亲打招呼。”

这就是一个不识字母亲对女儿的教育。没有高深的道理,只有简单质朴的语言,以身示范的行为,却如溪流般慢慢浸润女儿的灵魂,教会了女儿勤劳与孝顺、爱与责任、学习和生活、乐观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