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54期(总第358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上接1版)
《教育导报》2021年第54期(总第3582期) 导报二版

释放教师的活力与潜能

有一段时间里,雷世庭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不停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

2018年,雷世庭从中南民族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考聘到绵阳市游仙区农村学校东宣小学任教。人生第一份工作,让他充满期待和向往。

可他没有想到,全校仅有108名学生、16名教师。“按理说学生越少,老师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越多,学生学得越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大问题。”雷世庭说,例如,当时学校只有一个体育老师,教给学生的体育技能就只有极少几种,“一个老师的教学理念、水平,就是这个学校的水平。”

在东宣小学,雷世庭既要担任几个年级的数学科任教师,也要负责全校的科学和信息技术课,教研、备课、上课都是他一个人,每天感觉很疲乏,但教学效果依然不好。“老师包班教学、身兼多门学科教学的情况很普遍,由于能力、精力有限,很多教学的理想不能实现,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教师的自信心也受到打击。”

两年下来,雷世庭从教热情被一点点消磨。在他看来,村小生活的艰苦可以接受,“但年轻人总要追求个人的发展。”

“就如同学生成长需要友好的环境,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好的环境。”贾孝忠是游仙区徐家小学的数学教研组长,他曾听过雷世庭赛课,“雷老师基本素养好、上课有活力,但上课容易讲不透重点。”在他看来,关键问题就在于小规模学校缺乏教研氛围,年轻教师没有师傅传帮带,教材“吃”得不透,课程“磨”得不够。

徐家伟清小学是邻近东宣小学的另一所农村学校,曾因为教师老龄化、办学无特色,加速生源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办学一时难以为继。

十几年前,徐家伟清小学转变发展思路,让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另一方面从中找到获得感、成就感。如今,学校自创了30多个学生社团,高跷、舞狮、竹编、锣鼓……每一个学生都“身怀绝技”,同时养成了深度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改革,让徐家学校“起死回生”,也成为当地有名的优质农村学校。

今年3月,东宣小学并入徐家伟清小学,雷世庭也和贾孝忠结成了“对子”,师傅手把手指导,常态化的赛课、磨课和集体研讨,让雷世庭快速成长起来。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充分激活、释放每一个教师的活力与潜能。”胡东说,雷世庭的故事正好说明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另一个要义,“就是优化教师发展平台,让每一名教师的成长能得到足够、充分的支持。”

村小来了年轻“领路人”

今年2月,绵阳市涪城区的一则选派信息,在绵阳“教育圈”引起了不小震动。涪城区将全区最年轻、高学历的校长吉彦霖,选派到了农村学校杨家小学担任校长。

为农村学校配强“领路人”,是涪城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绵阳市教育资源最为富集的主城区,城区挤、乡村空的问题在涪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所城区学校和一所农村学校,仅仅一江之隔,城区学校‘门槛踏破’,农村学校‘冷冷清清’。”在涪城区教体局局长王定强看来,实现城乡学校优质均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需要一批优秀校长,盘活农村教育资源的“存量”,并作为“桥梁”和“纽带”对接外部资源,将其“引”入农村学校。

吉彦霖就是王定强所说的“桥梁”和“纽带”之一。“80后”的她在学生心中,就像是邻家姐姐,自信、阳光、可亲。2016年,吉彦霖从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绵阳城区一所优质学校任教。

来到杨家小学后,她很快和学校老师“打成一片”。通过深度交流,她发现制约这类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名师引领。“如果我们反向思考,当下的‘择校热’,择的究竟是什么?办好农村学校的突破口,就是要引进名师,更要培育名师。”

半年来,绵阳市实验小学教学顾问、特级教师黎琼每周都会收到吉彦霖的“求助电话”,每周都会去杨家小学和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一来二去,她和吉彦霖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绵阳市实验小学是绵阳办学历史悠久的优质学校,2012年,在城乡学校“联盟化”发展的浪潮中,该校和杨家小学结成了帮扶对子。吉彦霖牢牢抓住这条“线”,推动两校深度融合,如今杨家小学已经成为实验小学特殊的“分校”,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已实现常态化。

“对名校来说,一方面,通过帮扶农村学校,学生群体更大了,需要研究、解决、攻关的问题更加多元,客观上有利于名校突破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发展好了,也能切实解决城市学校挤、大班额等问题。”黎琼说。

“一方面是优质资源有限,一方面是群众日益增长、日趋多元的教育需求,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盘活、用好。”胡东说,为农村学校选派最优秀的校长、教师,体现了一种导向,“我们下决心要通过布局调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把农村教育做优、做强。”

胡东画了一张图,中间是一个大圆,四周散布小圆。他说,大圆是行星,小圆如同卫星,未来农村学校的布局也是如此。

在他看来,要改变农村学校小、散、弱、差的问题,就要集中力量把像徐家伟清小学、杨家小学一样处在区域中心位置、人口聚集区、交通便利、有发展潜质的农村学校打造成农村教育的“行星”,辐射带动周围的“卫星”,最终实现“月明星辉”“群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