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54期(总第358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2021年“国培计划”研学旅行教育班在四川师范大学开班——
“让研学旅行成为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1年第54期(总第3582期) 导报三版

参培教师聆听专家讲座(本报记者夏应霞摄)

参培教师统一着装,在崇州时代全兴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研学基地实践教学活动。(李仁强摄)

5月28日-6月1日,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200名教师齐聚四川师范大学,参加为期5天的2021年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培训项目紧缺领域(学科)教师专项四川师范大学研学旅行教育班。

据悉,此次“国培”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以及5月27日召开的全省首届研学旅行大会精神和四川省教育厅等14部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针对研学旅行教育内容进行的“国培”项目。

“此次培训为研学旅行教育培训的第一期。”项目首席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辉介绍,本次国培特色鲜明,极具创新意义:从巴蜀文化和红色文化入手,课程内容着眼“谁是研学旅行实施主体”“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旅行风险应对”等;打破传统培训“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方案,采用先现场考察后理论授课的培训方式,参训教师前往成都市郫都区川菜博物馆、崇州时代全兴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浸入式”体验活动;四川师范大学作为承办单位,邀请研学旅行行业的资深专家授课,专家中不但有著名学者、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等,还有来自大学、中小学的教师以及运营机构负责人、实践基地负责人,多维度地涵盖了研学旅行教育培训的环节和要素。

“此次‘国培’让我们对研学旅行教育意义、价值、实操、课程研发、风险规避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参培教师、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副校长杨东宇深有体会地说,“研学旅行不只是一个‘课程’,更是学校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巴蜀文化:川渝研学厚重的底色

“今后研学旅行将常态化开展,作为中小学教师,不懂研学旅行可能不行了。”第一场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劳动和实践教育研究院院长陈乾康教授担纲,他解读了四川省研学旅行大会的会议精神和14部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兴起与未来发展进行解析。他认为,未来的研学旅行,必须重视教育性、重视线路开发,并做好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融合发展。

在四川,研学旅行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文化优势,但教师们应该从何入手?四川师大邀请到年过八旬的著名学者、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作了题为“研学旅行与巴蜀文化”的讲座;青年学者、泽邦大成书院院长石峻带来了“巴蜀文化——川渝研学最厚重的底色”的讲座。

袁庭栋认为,发扬和继承巴蜀文化是研学旅行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为老师们推荐了《巴蜀文化》、《天府的记忆》等书籍,倡导大家了解巴蜀历史文化,引领学生在研学旅行实践中找寻巴蜀历史文化基因。

“巴蜀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袁庭栋告诉老师们:包容。他从四川方言、川酒、川菜、川剧等方面举证了巴蜀文化包容的特征。他介绍了四川地理位置优势和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强调了四川人民敢为人先的精神:李冰治水造就了利在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出现了第一个造纸术、第一个雕版印刷术、最早的纸币交子、第一位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他还强调了四川人民在“5·12”地震抗震救灾中体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精神,深深打动了学员们。

石峻给学员们讲解了蜀字、巴字以及巴蜀文化的来历及含义。针对挖掘文化基因,石峻还分享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案例。他结合成师附小的“法智慧源”、芳草小学的“芳草嘉行”、锦江外国语小学的“天府田园”和“品全才东坡话素质教育”(三苏祠全域研学课程),以及九皇山民族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课程进行分析,展示了不同主题的研学手册,建议中小学根据学校的特色设计不同主题体系化的研学课程。

红色教育:“浸入式”体验研学旅行

体验红色文化是研学旅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让教师们直观体会并身体力行?5月30日一大早,200名参训教师整装待发,启程前往成都市郫都区川菜博物馆、崇州时代全兴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研学基地实践教学活动。在崇州时代全兴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强国”主题公园),参培教师身穿“红军服”,在习风堂书院、长征微展馆、崇州红色历史展览馆和红色文化走廊,“浸入式”体验了学生研学旅行的全过程。

而在讲座环节,项目组特别请来金苹果锦城一中教师梁佳斌作了题为“红色路·三农情·中国梦”的研学旅行方案解析,他介绍了基于红色教育的研学旅行定位设计、方案实施和成果评价方式。梁佳斌从全景德育、全息课堂、全息课程三个层面,告诉同行要遵循现实性、场景化、多主体原则来设计课程和方案,要做好“全路程走访,评估方案可行性”“项目招标,细节修订”“编制研学手册”行前准备工作。

“研学旅行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样态都会被全方位呈现,各自行为的标准要提高。”以“泸定+磨西红色研学四日”为例,梁佳斌分享了该校学生到海螺沟中学“共寄一份情、共连一颗心、共享一堂课”的组织和行程安排细节。

行前的准备比旅行本身更重要。梁佳斌提醒了三个重要环节——第一,重视学生前置学习环节,包括选修课程、拓展阅读和专题讲座;第二,重视学生动员大会与安全教育会,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清点行李物品,介绍学习内容,讲好考评规则,特别要进行安全演练;第三,重视行前家长说明会,下发《家长告知书》,做好行程说明和解疑答惑,召开志愿者会议,做好充分行前准备。

研学旅行如何进行评价?梁佳斌展示了行程结束后个人或小组进行的形式多样的、研学故事或心得分享会。为了把研学旅行的成果固化,还可以将研学故事收集成册,制作、发布研学视频制作;表彰班级“红色精神人物”“最敬业的小组长”“历史知识最丰富”等。

行走实践:让“被培训者”做“培训”

研学旅行怎么搞,我省不少学校都有各自的探索和成果。这一次,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副校长杨东宇既是这次培训的学员,也是上课的教师。让“被培训者”参与“培训”是这次“国培”项目的一大亮点。

杨东宇分享了该校的市级课题“整合育人的小学研学旅行实践研究”。棠湖小学近些年开发和实施学生感兴趣的研学旅行项目,让“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深度融合,实现学生整体发展。学校先对研学旅行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再从学生知识结构的角度进行内容整合,最后,结合校情,以成都及周边的文化、高校、研学基地、自然环境等地域条件为依据,整合为“游课程”、“野课程”、“营课程”、“业课程”、“军课程”、“展课程”、“馆课程”等七大类课程,称为棠湖小学研学旅行“七彩课程”。

课程内容确定后,如何有效的常态化落实课程实施?该校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按“一个年级一类、一个学期一周、一个班级一会、一次实施一个流程、一类一策课程保障”的策略,把“七彩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目前,我们对研学旅行育人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广泛。”杨东宇告诉大家,“七彩研学旅行”已成为学生心中最向往的课程,成为广大家长认可度极高的课程,也成为“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除了棠湖小学的探索,成都市高新尚阳小学德育处主任胡娟分享了该校特色的“七巧板课程体系”,围绕学生、教师、家长、校园打造“四维”研学旅行体系。该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分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七彩教师培养、校园中华文化打造、家长七色课堂四个板块。其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蜀风遗韵”研学课程体系是其核心板块。通过精选成都市及成都周边旅游吸引物为研学目的地,设计一学期12-36个课时的研学课程,还邀请了袁庭栋、朱华、郑鸿颖、孔令翠、肖明翰、李想等知名专家、学者作为课程顾问。

另外,在此次培训中,广元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副主任、省劳动与实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郭永昌就“研学旅行活动实施与安全风险应对”,四川师范大学“双师型”教师、小智行者研学教育品牌创始人侯璐就“研学旅行导师的师德与素养”进行了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