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57期(总第358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
——井研县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教育探索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倪秀
《教育导报》2021年第57期(总第3585期) 导报一版

“去年暑期,我们走访了学校招生辖区内5个村,52名适龄儿童所在的家庭,只有一家有意愿下学期将孩子送到农新小学。”近日,在乐山市井研县采访时,原农新小学校长许桂群告诉记者,当时她早早地开始了下学期的生源摸底,但结果让她感到很失落。

许桂群自1992年起就在农新小学任教,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上。如果没有学生入读,学校被撤并便成了她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在这儿工作了20多年,要撤学校,情感上很难过。”

这并非农新小学独自面临的困境。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一度多达4610个,居全国之首,建制村数量多达4 .54万个,体量庞大。相应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数量同样庞大。而另一面,是老百姓对子女受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需求日益提高,“城挤乡弱村空”的教育难题,亟待解决。

顺应井研县的整体规划和改革,许桂群最终理智战胜情感,和学校老师一道忙着为学生“分流”,前往新的学校。但随之而来的是,师生如何融入新环境,资源集中后的学校如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在这场关于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探索中,井研县用心书写了一份厚实答卷。

优化学校布局

破解“城挤村空”难题

农新小学近年来生源萎缩,2020年春季开学时,学校有的班级只有两三个学生。许桂群记得,学校学生最多时曾有1500多人(含5个村级校点)。但到了前两年,学生总共不到50名师生。占地约10亩的校园,每日清洁都让师生“伤脑筋”。

学生日渐减少,也让教师难安心教书,教研活动也无从开展。对于新进教师来说,则有更多忧虑。尚未撤并的广胜小学目前只有42名学生,班额最小的班级只有5人。该校教师谭璇是2018年通过公招来学校的,刚从教的她,觉得与自己想象中学校的热闹场面出入有些大。“更担心自己的专业成长,毕竟还有很长的路。”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意’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在井研县教育局局长毛洪川看来,对于当地教育而言,“后半篇”文章着力要解决的是整体提质增效。“撒胡椒面”的办学方式,既浪费了资源,也会影响教育质量。

井研县经过调研和科学预判,未来县城学生占比会达到60%以上。毛洪川认为,“必须提前谋局来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追求。”

为此,井研县制定了县城“1234”教育规划。推动职中和高中全部建在城区;新建初中,让县城初中达到3所;拟建城南小学,使县城小学达到4所。县城学校建好提质后,将成为带动和辐射全县学校发展的强劲引擎。

同时,在乡镇,根据家长意愿和学校情况,逐步撤并小规模学校。农新小学和杨家河教学点两所学生100人以下的小学都在2020年末完成撤并。初中学校也在逐步合并和优化布局。2018年,井研县就完成了5所微型初中的整合,办成两所较大规模寄宿制初中。

这样的调整布局仍在继续,据介绍,井研县小规模小学将随着人口自然萎缩逐步撤并,初中将逐步合并和保留5-8所乡镇寄宿制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定制小巴让学生安心上下学

搭建平台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优化学校布局集中了教育资源,撤并学校的师生如何妥善分流和安置?

本着自愿和就近原则,井研县提出,学生和老师均可选择县内所有学校。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上学远了怎么办,没有公交连通家与学校怎么办?

为此,井研县在乡村地区为学生逐步开通“乡村小巴”,让学生上学、放学实现无缝接送。以记者探访的广胜小学为例,村小教学点撤并后,家住最远的学生离学校9公里。交通部门配合教育优化布局,开通了安全可靠的“小巴”接送服务。

采访当天,记者下午4点来到广胜小学门口,醒目的黄色面包车已在固定点等候学生放学。司机潘华昌告诉记者,他每天要接送19个学生上学、放学,安全把他们送到家门口。

整合学校,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农新小学撤并后,该校教师袁东来到了宝五小学。“在大的学校,教师能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教研上有氛围,能力也迅速提升。”袁东很快成为学校教学“新秀”,还当上了教导处主任。记者了解到,一学期下来,原农新小学的教师,不少都成了现在学校的骨干。

为给教师发展拓宽道路,井研县一方面完善和增加各类常规培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名师工作室,发挥其先锋示范和带动作用。井研县先后建成10个名师工作室,吸引104名中青年教师加入,扎实推进本土名师培养工程。同时结合教育局提出的“先锋工程”,井研县开设“先锋赛场”,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名师培养工程;开设“先锋讲堂”,让县内名校长、名教师分享他们的教育故事。

针对教研员力量不足的问题,井研县在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待遇引进资源的同时,计划实施“项目化联合教研”,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挂帅,开放赛场,全县城乡教师都可以参与联合教研。

另外,相应的激励考评机制也在优化。井研县严格执行目标管理办法,打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在新考评体系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进行级差化年度绩效分配,充分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统筹课后服务资源

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3月17日下午4点,放学铃声响起,井研县研城小学内反而更加热闹起来。乒乓球、鼓乐、剪纸、版画、计算机编程……2900多名学生在校园里“流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后服务活动参与。

2019年,井研县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课后服务,艺体教育占课后服务一半以上的内容。研城小学的艺体教育在已有基础上不断优化,其“七彩乡间农民画社团”和县内其他学校8个艺术社团得到“乐山市优秀学生艺术团”称号。

井研县艺体教育之所以开展得如此有声有色,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在毛洪川看来,井研县学校与省市优质学校相比,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还有很多课需要补。

基于此,井研县在考评上下功夫,将艺体教育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并明确提出艺体学科在量化指标中占比40%左右。

相对于城区学校,缺师资一直是乡村学校艺体教育的短板。统一开展课后服务后,针对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井研县以“总校+分校”模式来统筹。

当地以教育局直属单位井研县青少年校外文体活动中心为总校,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各学校为分校。总校将全县课后服务总收入的10%用于统筹城乡学校课后服务发展,支持边远、薄弱、小规模学校的课后服务开展。本学期,全县有37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享受补助。

同时,总校定期派骨干艺体教师到分校指导,帮助分校搭建课程体系,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艺体教育。

“虽然只有33名学生,但经过总校的统筹和指导,我们的课后服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井研县乡村学校四合小学校长李文成介绍,目前,学校结合教师特长,开设了书法、合唱、舞蹈、篮球等项目,乡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记者从井研县教育局了解到,今年该县将引入28名公费艺体类师范生,并全部安排到县内各教育片区,让其带动、引领片区艺体教育和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