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63期(总第359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别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实习生 胡静
《教育导报》2021年第63期(总第3591期) 导报三版

春播秋收,种植庄稼要考虑植物生长的节气,错过了节气,就会影响收成。育儿也是如此,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特定的规律,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育儿方法,就能事半功倍,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近日,由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和卫生健康局主办的“教子 YOU方学堂”邀请到四川省特级教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冯淑蓉给家长们解析如何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幼升小”阶段,孩子的心理需特别关注

“家长真的了解孩子吗?也许很多家长会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并未真正了解孩子,我们对于孩子的了解太流于表面了,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其成长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冯淑蓉说,“教”和“养”从来都不是分开存在的,需要家长更多地了解和倾听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

冯淑蓉指出,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一般会经历兴奋期、厌倦期、适应期,每个时期的表现各不相同。

第一个时期是兴奋期。很多孩子在入学前都会心情激动,有的还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充满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的自豪感。“孩子刚入学时,都认为自己可以当一个好学生,这时家长应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同时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晚上早些入睡。”冯淑蓉说。

第二个时期是厌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孩子们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加上在学校生活纪律上受到了约束,学习知识也不如想象的那样容易,部分学生会出现因为负担重而不想上学的可能。“这部分学生在新生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不是很多。”冯淑蓉提醒家长们,如果孩子突然说自己不想上学了,这时家长应仔细分析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千万别着急。

第三个时期是适应期。开学两个月后,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同行,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并喜爱学校生活。平日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到超市、书店或者就在小区走一走,和孩子聊一聊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也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家校之间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冯淑蓉指出,对于孩子而言,“幼升小”的转换,心理跨度大于“小升初”和“中学升大学”,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重点关注。

教育专家卓立说:“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一个月的时间,抵三年级以后一学期的时间,抵六年级以后一学年的时间,甚至更多。”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关键时期,留心观察、精心呵护孩子,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对孩子在这段时期的心理进行引导。

好习惯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都愿意把世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孩子,送什么呢?

冯淑蓉给出的答案是,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父母要帮助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养好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冯淑蓉说,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小学阶段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所谓习惯,是人们在后天形成的一种在特定情况下,自动地去做某种动作的行为和倾向。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达到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小树易弯又易直,可塑性强。孩子的年龄越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的影响越大。”冯淑蓉告诉家长们,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年期和童年期,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最为牢固,这种影响可以持续一个人的一生。

那么,好习惯如何培养?冯淑蓉说,习惯的培养有其固有的特点,只有掌握了习惯形成的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

对低段的小学生,家长需要培养他们最基本的学习习惯,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让他们先做作业后玩耍。家长还要教会孩子在完成作业后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对第二天的课程进行预习。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固定、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一踏入这个环境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这个阶段,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会比成年后再来培养容易得多,孩子也会在无功利性的阅读中发现更多阅读的乐趣。

幼儿习惯的培养,大多都是靠着父母的示范和引导。家长要抓住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时间,重视“第一次”教育,要具体指导,切忌空洞说教。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事事代劳,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的机会,自然难以培养起自立的品格。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