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65期(总第359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凝聚党恩大爱 面向更好未来
《教育导报》2021年第65期(总第3593期) 导报二版

站在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的校门外,映入眼帘的就是四个鲜红大字:铭记党恩。

在校园里党旗形状的纪念碑上,清晰地记录着七一聚源中学的援建历史: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来袭,坐落在都江堰市聚源镇的聚源中学瞬间变成一片废墟;2008年12月17日,学校在7000多万元特殊党费的支援下开始异地重建;2009年9月1日,占地80亩、可容纳学生2160人的新学校投用,并更名为“七一聚源中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聚八方之爱,汇力量之源。七一聚源中学是一所凝聚党恩大爱的学校,是汶川大地震后用中组部特殊党费重建的红色学校,是一所以党的生日命名的学校。”这段话,校长付存涛记不清对来访者说过多少次,但他坚持这是必须介绍的内容。说起这句话,他总是严肃而坚定,自豪又动情。

中共一大会址的设计风格,四手紧握的校园雕塑……在七一聚源中学的校园里,处处都闪烁着红色的印记。走出校门,还会看到学校铭牌背后的文字:铭记党恩、感恩社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希望每个毕业的学生,永远记住这句话。”付存涛说。

七一聚源中学日常有很多红色主题活动,以“薪火传承中国梦、百年奋斗新征程”红色大讲堂为例,100余场讲座引导学生、家长、老师传播红色文化。特别是今年以来,学校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党史、知党史”系列活动。

“感党恩,是每个‘聚中’人的思想印记,党史学习和红色教育就是我们的日常。”七一聚源中学副校长何永康介绍,学校通过活动育人的方式,将感恩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希望每一名‘聚中’学子心中都能埋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每位学生进入七一聚源中学,第一堂课就是学习校史,了解学校的故事。”学校语文教师李勤谈到,她常常带着学生逛校园,从“青砖红丝线”的设计讲起,从聚源中学的历史讲起,而回顾过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热爱生命。”

“灾后重建,最重要的是心理的重建,学校的责任尤为重要。”付存涛说,近年来,学校以教育部重点课题《初中阶段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究》为依托,开展“生命教育”,以心理课堂教学为主体,心理团辅课为发展,社团活动课和实践课为延伸,摸索出一套“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模式。

同时,学校将“铭记党恩、感恩社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构建“3+1+ N”式全学科覆盖的红色教育课程,为学生发展注入独特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