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66期(总第359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党史我来讲 红色照我心
——全省中小学15位代表致敬建党百年的光荣与梦想
《教育导报》2021年第66期(总第3594期) 导报二版

100年前,华夏大地上,一群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点燃了星星之火;100年前,嘉兴南湖上,13位代表在红船中呐喊: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征程。6月30日,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由四川省教育厅、共青团四川省委、省少工委联合主办的全省中小学“党史我来讲红色照我心”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展演举行。15位获奖选手用一个个历史时刻、一段段峥嵘岁月、一件件拼搏故事讲述了建党百年来的光荣与梦想。

革命篇

“一大”首聚开天地 红船精神耀中华

内江市桐梓坝小学校 梁书铭

100年前的红色七月,一个伟大的政党宣告成立;100年前的红色七月,一面火红的旗帜冉冉升起。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秘密发生着一件大事,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幕。

毛泽东、李达等13位正式代表和2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大会。会议开了好几天,30日晚上,会议刚开始几分钟,有陌生人突然闯入会场,情况紧急,代表们决定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当晚,在李达夫人的提议下,代表们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在南湖一艘游船上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会议闭幕时,他们轻呼出时代的强音: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一湖烟波虽无声,却有幸见证了阴霾中的“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风霜雨雪长征路 不待扬鞭自奋蹄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丁黔川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此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从各自的革命根据地撤出,踏上漫漫长征路。

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转战乌蒙山……各路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跨越了数十条滔滔急流,征服了数十座皑皑雪山,穿越了数百里的茫茫草地。

长征途中,红军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路过四川彝族聚居区时,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演绎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

今天,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长征路上,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最后的家书

乐山市沫若中学 张慧敏

1935年秋,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的赵一曼,在与日伪军作战时,为掩护部队突围,被一颗子弹击中大腿,身负重伤,不幸被捕。

在她被捕后的整整9个月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对她实施了各种各样极其残忍的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敌人想要的任何情报。赵一曼宁死不屈的态度让日军彻底绝望,遂决定把她押往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凌晨,在赶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给儿子写下了160余字的绝笔信:“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来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母亲与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

赵一曼壮烈牺牲,年仅31岁。而这封绝笔家书也在战火中不知去向。20余载后,才在日军审讯档案中发现了记载这封家书的资料,家书终抵家。

吾之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保我中华之纯正,守我中华之余脉。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当接过先辈们手中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

广安市友谊中学 熊梓岑

已92岁高龄的武胜县共产党员邓大学,在华蓥山武装起义前,是地下党的交通员。1948年3月,邓大学收到三叔邓华朗寄来的家信,读完后觉得信的内容有些奇怪。他再仔细回看时发现,“了、月、刀”三个字写在红线外,“桃花源记这一古文”一句中“一、古、文”旁标记了三个点,这6个字组合起来竟是“刘胡子”三字,原来这封信是交给“刘胡子”的。

邓大学将信中的信息转交给了前来接头的同志,并收到一本书。夜晚,他对着微弱的烛光一页页翻看,发现书中有几处用针扎过的痕迹,连起来竟是“筹集枪资,准备起义”。邓大学知道,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降临。

1948年8月,华蓥山游击队联合各地武装总计2000多人,在代市、观阁两地正式拉开了华蓥山武装起义的大幕,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谱写一段广安儿女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赞歌。邓大学后来才知道“刘胡子”就是组织领导了华蓥山武装起义的川东地工委书记王璞。

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里,铭记着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若没有革命者负重前行,怎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建设篇

立国安邦,须有一部大法

自贡市自流井区光大街小学校 黄诗格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发出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党的带领下,我们一步步站稳了脚跟。而在建国初期,还有一件事同样引人关注。

1953年,毛主席带领胡乔木、田家英等几位“笔杆子”,从北京乘坐专列南下杭州。火车上,毛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起草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宪法绝非易事。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终于在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也许你会说,宪法离我们可远啦。然而,当我们踏入校园,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看着那飘扬的五星红旗,唱着国歌时,我们正在践行着宪法规定的内容。而这一切,来之不易!

党的光辉照我行

威远县高石镇初级中学校 陈奕如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受党的委派来到兰考。千百年来,风沙、内涝、盐碱肆虐着这个贫困县,群众生活苦不堪言。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亲自来到灾区调查,寻找方法。

1963年初,县委决定成立除“三害”办公室。焦裕禄每天带领着大家起早贪黑地干,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他穿过的鞋里的衬布全都磨光了,鞋面破了12个窟窿,群众把焦裕禄看成“跟咱一样的农户人”。然而,天不遂人意,年仅42岁的焦裕禄因病倒在了工地上,475天,他把有限的时光全部用在了为兰考人民谋福祉的日日夜夜里。

今天的兰考不再有“三害”的身影,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泡桐树成了兰考人民的摇钱树;昔日的大风口变成了大粮仓;当年贫瘠的沙土地变成了高效的现代农业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默默为我们负重前行。

我愿做一颗红色的种子

南江县思源实验学校 岳怡君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爸爸陪我去看的。

高远和女友相遇在公交车上,当女友认出他的那一刻,远处传来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高远凝望着远处的蘑菇云,在沸腾的人群中缓缓倒下。

爸爸告诉我,高远的人物原型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有关。邓稼先赴美留学,博士毕业后9天就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两弹”研究,核辐射耗尽了他的身体,生命定格在了62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日子!

踏着红色足迹,人们记住了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人,甚至没有被我们记住名字。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将汗水浇灌在这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他们用滚烫的双手,书写中华民族壮丽的诗篇。

回望“三线建设” 助力复兴征程

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 蒋思宇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1965年,在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刚从重庆大学毕业的李家楦,挥别了自己的爱人,跟着“三线建设”大军来到德阳城郊,成为一名“二重人”。

不久,他就接到研制4米2轧机,生产军工特种钢的任务。那时,德阳只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小县,工业基础薄弱,研制困难重重。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设计资料,更没法出去考察,李家楦与同事们只能自学外语,从各种外文杂志上寻找资料。在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20世纪70年代初,4米2特厚板轧机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特宽特厚钢板的历史。

在中国,像李家楦这样扎根祖国“三线建设”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秉持“到党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怀揣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来到贫瘠落后的西部地区。

如今,三线建设者已两鬓斑白,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三线精神却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砥砺奋进,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