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68期(总第359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突破家校合作困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家庭教育论坛侧记
■记者 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1年第68期(总第3596期) 导报二版

家校共育面临哪些挑战,又有何对策?社会发展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怎样的价值要求?中小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有何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日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家庭教育论坛上,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一幅崭新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画卷逐渐清晰起来。

协同育人:挑战下更需价值认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让人们重新认识与审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

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副所长杨昌弋认为,从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如今教育正在经历自身形态的内在逻辑变革: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教育重心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变为关注学生的价值与品格成长,教育形态由学校教育向关注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引导孩子学习转变,教育关系由师生关系向师生的共生关系变化,而教学方式则将从班级的集体教学向学生自主构建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现实变化,催生出“家长、社会捆绑教育”等对家校社共育的挑战。“只有价值认同才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任何技术、方法和策略都不解决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认同问题”,杨昌弋认为,要认真思考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逻辑在哪里,而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价值认同。

什么是好的家校社协同教育?在杨昌弋看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生活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支撑,建构学生的价值世界。

家长需要怎么做?“做家长需要智慧。”成都市教科院院长罗清红在这一点上体会很深。时间拨回2004年,罗清红身为成都七中教师,在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带领学生外出参加比赛,在公共场所被人投诉吵闹”“家长送学生贵重生日礼物,宠溺孩子”诸如此类的现象让他逐渐意识到学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此,一幅理想的七中学生画像在罗清红的脑海中浮现——“轻言细语展高贵气质,谦恭礼让显优雅风度”。立规矩、养习惯,罗清红推动校服规范、问候老师、慎用手机、礼貌进出校门等细节养成,这成为成都七中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的“黄金法则”。

此外,罗清红还让“以礼待之”的理念深入家长心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往往产生若干问题。”他强调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认同,以礼相待,正视孩子的成长,收获了在家校共育上立竿见影的效果。

罗清红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情感、时间还是空间上,都需要家长付出很大的精力去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孩子成长,成为孩子的榜样,这在协同育人中非常重要。

课程建设:发挥学校主导者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保障,自我教育是关键。”杨昌弋说。家校社协同育人,只有厘清三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从何处下手。

学校教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雷春认为,家校社共育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一种行动。但就当前的环境和条件而言,学校应该发挥主导者的优势,引领带动家庭教育不断走向成熟。

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称省教科院附小),从课程建设、技术建设、活动建设三个层面形成了家校共育的教育生态。

“家庭教育关注的是作为教育者的成年人,是构建家长的主体性教育,是为了使‘家庭中的教育者’成为合格的‘教育者’。”雷春介绍,课程建设上,省教科院附小将家校共育课程打造为“教师引领类课程”与“父母教育类课程”两部分。教师引领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确保全学段贯通的教育指导理念生根;在父母教育课程中,家长委员会、家长讲师团等群体在学校建立的沟通、管理以及展示平台上大放异彩。

“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回归理性、科学的状态,家庭教育则反作用于学校教育,提升甚至倒逼学校实现教学能力提升,二者达成双赢。”雷春说。

对课程的重视,同样发生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学校,“七十二行育人”课程希望建设一座“城市”,模拟社会中的72个行业。

“通过七十二行,学生们在课堂内外体验快乐,在小学校中感受大社会,在模拟的小城市里感受大世界。在分段课程实践活动中体验职业角色,培养公民素养和财经素养。”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刘晏介绍。

“我在妈妈的演播室播音呢。”“我们到花鸟市场调查。”“我是税务官,我们现在在税务局现场办公。”……认真体验,认真感受,在一场场接触职场、走进社会岗位的实践中,学生们增长见识,收获认知。

同时,家长们当起了导师。“给在部队的爸爸寄上鲜红的红领巾”“上阵父子兵,和爸爸一起张罗着卖‘张飞牛肉’”……欢声笑语背后,是班主任和家委会认真研究课程实施方案,出谋划策的日日夜夜。

“参与中,家长成为了儿童正向行为的示范者,成为教育关系纽带的建立者,这样的家校共育课程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成长真实实现。”刘晏说。

“家校协同建立了彼此信任尊重、换位思考、相互鼓励的和谐家校关系,形成了矛盾一起化解、困难一起克服、问题一起解决、学习一起研究的家校合力。”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员周小均说。

创新探索:体验式实践创育人平台

“活动周期:一学年。第一阶段,2020年10—12月进行社会资源调查,学生意愿调查;……第五阶段,2021年5—6月汇集成果,制作班刊。”一本详细的“行业观察”计划书出现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八年级1班的学生活动中。

这是一次关于认识行业的主题社会实践。学生们进入电力、司法、医疗、工程、金融等各行各业实地探访考察,社会的模样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除了社会实践,学生们还参与了家庭实践。七年级“我来当家”,从家务劳动开始,建设温馨的家”;八年级“史说我家”老物新说,理解家与国命运休戚相关;九年级“荣耀我家”采访家族“牛”人,引导价值追求。全校1600余名学生分学段投入到回归家庭、认识家庭主题实践探索中。

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系在学校“让生命精彩”的教育理念中形成新生态。

“学校以主题体验式实践方式丰富教育方式,解决体悟不深的问题,以资源整合汇集家校社力量,改善协同育人状况。”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校长周利介绍。

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需要活动,还需要平台。2013年,一所“家长大学”在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诞生。专题课、必修课、沙龙课等系列课程,围绕“如何经营夫妻关系”“如何管理情绪拥有好性格”等主题开展,干货扎实,引来家长好评。

“每年11月评选出365个育人金点子案例,每天在微信平台给家长推送1则优秀育人案例,让优秀育子经验得以借鉴、学习,用一个个小家庭影响教育大家庭。”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校长陈中梅介绍。

学校每一届一年级新生的爸爸妈妈、带孩子的老人在领取通知书当天全员参与培训学习,坚持了10年。“凡是有家长参加的亲子活动必有家庭教育培训学习”成为学校推动家校育人的基本要求。

“家长大学”成为家校共育中为家长量身定制的成长平台。在该校,起始年级“连心桥”、家长驻校督学、家长进课堂、家委会与学校联动等“四大行动”提供家长的成长机会。

如今,学校家长与学生关系“从管到伴”,从管家到成长伙伴;家长与教师关系“从看到干”,从旁观教师到辅助教师,从要求教师到成为教师;家长与学校管理者关系“从评到管”,从提要求到负责任,从委托教育到共同教育。

10年,2000个家庭改变家庭关系、5万人次家长参加学习、家长走进课堂上课1500节、家长培训感悟10000余份……“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陈中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