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2期(总第300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精准帮扶点亮寒门学子的未来
■本报记者何文鑫12月8日发自筠连县巡司镇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2期(总第3009期) 导报一版

“今年学校在读学生家庭率先脱贫的有127人,最初认定的建档立卡户是197人,还有70人家庭待脱贫,发放的资助金额共计50690元。”天色将晚,跨进筠连县第三中学后勤处主任韩世洪的办公室,他正在灯下认真核对学生资助信息统计表。

学校2134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中因人口多、因病等原因致贫的不在少数。宜宾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给贫困户建档立卡,使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学校能享受到各种资助与优待,没有一个孩子因家贫而失学。

全市2016年划拨3181.4万元用于贫困户子女上学救助。依据政策,筠连县第三中学现在家里仍未脱贫的70个孩子,每年可拿到教辅补贴330元,早晚餐补贴375元,其中41名住校生还能享受每年1250元的住校补贴。

文婧(化名)最开心的事是,拿到补助后,外公会带着她去买一身漂亮的衣服。父母离异后双双出走,她跟着背驼、有关节炎的外公和身有残疾的外婆一起生活。

“1000多元对条件好的家庭而言,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文婧这样的孩子,却是雪中送炭。”筠连县第三中学校长谢军说,即便是对刚脱贫家庭的孩子,学校今年仍免去部分孩子的教辅费,这一项需从公用经费中掏出48740元。

在屏山县新市镇,问清孩子能享受的各项补助后,家住向家坝库区的老大娘石辉秀,正准备把孙子从父母打工地的学校转回新市中学,因为在异地上学不能享受精准帮扶政策。

对在校学生进行精准资助的同时,宜宾市同时对他们的家庭展开精准扶贫,发放补贴,修路、引水,全市多个部门还通力合作,在有条件的村和家庭进行产业扶持,使一些家庭率先摘掉贫困帽。

村里未进行果树产业种植以前,筠连三中初一年级黄远玲父母只得外出打工,一年回来一两次。近两年,村里连片种植柑橘、桃子等果树,有技术人员指导,黄远玲的父母不用再外出务工了。今年,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预计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最开心的是爸妈在身边,一家人又团聚了。”黄远玲笑着说。

帮扶燃起了这些山区贫家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与黄远玲家相似,屏山县清平乡民族中心学校的彝族少女黑勒吉罗,除了领取学校补贴,家里种了果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这学期她还获得三等奖学金,拿到100元奖励。这是屏山县和清平乡为鼓励贫家孩子自信、好学而特设的奖学金。

“我想一直读下去,努力学习,几年后考大学,去大山外看看。将来给妈妈建个大房子,一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聊起未来的打算,黑勒吉罗的眼中,满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