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72期(总第360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落实“双减” 的三个不等式
■许大成
《教育导报》2021年第72期(总第3600期) 导报三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第十七条规定,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应该说,落实“双减”政策,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面对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和校外作为基本的供给侧此消彼长,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和在规定时间外加班加点此消彼长。因此,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应该成为实施这项工程的逻辑起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益不高等问题存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作业负担加重,陷入题海战术,寻求校外辅导,也就不足为奇了。要走出这一困局,学校必须坚持“三个不等式”,守好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不等于教学的全部。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不是唯一环节。除了“上课”,教学还包括安排预习、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个别辅导与答疑、学业成绩考核与评价等诸多环节。弱化、疏漏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某方面教学内容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很多学校重视抓上课环节,轻视抓实其他环节,误导一些教师陶醉于一节课的精致和精彩,面对学生的疑难困惑,却忽视了。因此,落实“双减”政策,我们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整体优化教学管理,既要发挥每一节课的“关键”作用,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又要高度重视其他教学环节的“辅助”功能,从严从细从实抓好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个别辅导等每一个环节,不疏漏一个教学难点,不放弃一个后进学生,切实发挥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不等于学。在日常口语中,我们把到学校说成是“上学”,“上学堂”,这说明,课堂不是“教堂”和“讲堂”,而是“学堂”,是让学生学习的地方。因此,学校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遗憾的是,新课改实施已经多年,陶行知在20世纪初就批评过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课堂仍然司空见惯,许多教师搞一言堂,满堂灌,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导致学生处在被动听讲的“无学”“浅学”“假学”状态,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自觉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化,坚持学主教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转化为学生“在”学习、真学习、有效学习的“学堂”。

教完不等于学会。教是为学服务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不是教师“教完”,而是学生“学会”。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会”必须经过两次转换。其中,从“教”到“学”是第一次转换,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人际”转换;从“学”到“学会”是信息的第二次转换,是信息的“自我”转换,即学生通过信息的精加工,实现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持续变化。第二次转换比第一次转换更复杂,也更重要,只有第二次转换,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我教了,你也听了,怎么还不会”的教学难题。因此,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必须关注信息从传递到加工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信息的两次转换,通过支持、帮助和引导,促进学生化知为识,转识成慧,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减轻学习负担。

综上所述,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应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关切。通过教学的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探索以成长为本的管理新体系,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新教学,实施以学会为标准的教学新评价。而创新的背后,是我们一线老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自觉遵循,育人初心的铭记和践行,以及对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满足家长合理教育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