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2期(总第300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给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
■张丽琴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2期(总第3009期) 导报三版

推进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变革应该是把课堂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激发学生探究的意愿,提升学生探究的胆识,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意愿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听说老师要和他们分享故事,学生们纷纷站了起来:“我知道!”“我来说!”……

我示意他们坐下:“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在电视上可没有看到过。”我的故弄玄虚,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味口。我开始通过故事引入教学内容:“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说:‘爸爸,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

“为什么大头儿子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呢?”故事讲到这里,学生的探究意愿被推向高潮。我并不急于为他们揭开谜底:“你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吧?编教材的叔叔阿姨知道,同学们来比赛一下,看看谁先把答案找出来。”学生们纷纷拿出课本开始了自己的探究。

二、营造民主氛围,提升学生探究的胆识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教师要善待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对那些提出怪异想法的学生要宽容。学生提问或表达意见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比如,在教授“加减法估算”时,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快过生日了,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份礼物。小明看中了一双布鞋和一盒彩笔,布鞋42元,彩笔19元。妈妈买这两样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

学生积极讨论起来。一位学生站起来说:42和40比较接近,先把42想成40,19和20比较接近,把19想成20,40+20=60,妈妈大约要带60元。我在黑板上演算出准确的结果:42+19=61,并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方法正确,思路清晰。

当我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时,另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他的估算有问题。”我示意他解释一下。“估算的结果是60元,但两样东西要花61元。如果小明的妈妈也像我们一样估算,只带60元,那就不够了。而且小明快要过生日了,妈妈可能会给他买一些别的东西。所以,只带60元就更不够了。”

说得多好呀,把数学真正联系到了实际生活中。

三、细节处巧引导,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离不开问题的引领,有了问题,探究才有方向和动力。有的学生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因存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提问不得要领,缺乏深度。为此,教师要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于细节处巧妙引导,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比如,一位老师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今天由大家来考老师,请你们任意报一个数,我都能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报数,我很快给出答案。)

生1:老师,你这么快,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你们先来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2:会不会与数的末尾有关,末尾是3、6、9的数。

生3:不对,13、16、19都不能被3整除。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这种猜想能给每位学生产生许多提问的机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学习内容无形地融合在一起。这一案例也告诉我们:课堂不必安排得那么紧凑,在预设时留白、关键处留白、评价时留白、小结时留白,留给学生萌发问题的机会,使思维过程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让学生在过程中去感悟发现问题的技巧,去品尝解决问题的快乐。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至县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