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75期(总第360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学习力的五个层次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教研《教育导报》2021年第75期(总第3603期) 导报三版

图片来源:千图网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学习是生命的本能,也是人的生活、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样教师的教育下,学习相同的课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力不同。学习力不仅是学生关键的成长力,而且是未来人才核心的竞争力。那么,什么是学习力?就个人来说,学习力就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并让它产生价值的能力。在我看来,这种能力大抵存在5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一窍不通”

学习之初,可能我们一点儿也不懂,处于完全未知的层次。这一层次称为“一窍不通”。正是因为不懂、不知,所以要学习。学习的产生需要动力来驱动,学习的坚持需要毅力来维系,学习的高低受学习能力所左右。好奇激发动力,兴趣产生毅力,而学习力决定学习的高低。

我们要保持理性认知的是,有些东西,有些人,就算学习了,可能依然是“一窍不通”。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即使有了刺激,产生了神经冲动,如果没有神经冲动对应的受体,那么反射也不会发生。这就告诫我们,在学习的面前,教师应允许和尊重“一窍不通”的学习状态和生命存在。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在学习上责怪学生的不懂、不会,尤其是在经过屡教之后依然不会的情况下,请注意不能让“这个内容我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你真笨!简直是花岗岩头脑。”等话语伤害学生心灵,而应转变思想、思维或思路,想方设法地引导他们“开窍”而进入学习力下一层次。

二、第二层次:“一点就通”

当经过他人(如教师)指点,或指教、或讲解、或点拨后,学习者就能理解、掌握了所学习的内容。这是“一点就通”,属于学习力的第二层次。当离开了教师的帮助后,该层次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会的现象。这时,教师的“点”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点”在何时,“点”在何处,“点”用何法,“点”用何力?教师要保持清醒的是,不是人人都适合“先学后教”,有的人可能喜欢“先教后学”,而有的人适合“做中学”或“玩中学”,但有的人则情愿聆听中学、阅读中学,或讨论中学。所以,“点”时,教师要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此外,有些学生有时可能需要多点几下,甚至更多下才能通达,教师在点拨学生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的情怀。

三、第三层次:“触类旁通”

学习者掌握了某些事物的有关知识或规律,形成了前期的实践经验和思维方法之外,当再学习类似这些事物的新事物时,他们通常能较顺利或容易地掌握新事物的知识或规律。“旁通”的前提条件是“触类”。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观察、去探索、去辨析、去反思,去接触所要接触的“类”。如果要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尽可能感受科技的神奇与魅力,让他们和科技工作者交流、互动,点燃其心中理想之火。

从“触类”到“旁通”,毫无疑问,学习者需要具备迁移等能力。在心理学上,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产生影响的心理过程。迁移的发生,要求新旧知识、技能之间要有共同的要素。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使之“触类旁通”,而做到学以致用。

四、第四层次:“无师自通”

“无师自通”,顾名思义,就是指没有经过教师或他人的传授、指点或帮助,就能理解、掌握、通晓某种知识、技能或规律。无师自通的人,往往具有过人的天赋、或超高的智商。如果没有后天的刻苦与专注,再高的天赋也会转化为平庸。耳熟能详的方仲永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但三岁不到就能弹出《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基本旋律的郎朗,正是靠着后天的不懈努力和勤奋付出,取得今天的成就。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知识天生具有“无师自通”的自我获取的潜能。这种潜能的发挥需要特定条件,人们的自学或开悟就是在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而发生的。我把“无师自通”称为学习力的第四层次。具有这样学习能力的人,不仅自学能力强,悟性高,而且通常是新知识、新技术或新经验的创造者。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人类刚开始并没有“教师”这个职业,也没有语言文字、学校、课程和教材等东西,是“无师自通”的人先后创造的,从而为从师学习提供了条件。当然,从师学习也为无师学习创造了条件。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五、第五层次:“融会贯通”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朱子全书·学三》中说:“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不论是从师学习还是无师学习,最高境界都是“融会贯通”,即能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领会,从而得到全面而透彻的理解和体悟。

人类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是要解决不同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综合的,单靠某一学科知识是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换言之,学生的学习,是要跨越学科的藩篱,是要打破文本学习的壁垒,是要融合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精粹,让不同知识或文化的“孤岛”构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体系,使之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九系统一样,相互组成一个整体。要达到这一层次,需要坚持不懈的博学、笃行、近思和切问;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开明的思想、开合的姿态和融通的思维。

总之,如果说“一点就通”是一种“通达”,那么“触类旁通”就是一种“通联”,“无师自通”是一种“通晓”,“融会贯通”是一种“通彻”,而“一窍不通”则是一种“未通”。如果说“一点就通”是“开通一条河”,那么“触类旁通”就是“发现另外的江河”,“无师自通”是“心中有江河”,“融会贯通”是“成为一片海”,而“一窍不通”则是“未见任何江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