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12期(总第300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改变,从每一 次教学开始
■黄国锋
《教育导报》2016年第112期(总第3009期) 导报三版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等课文时,讲完文中动情之处后,我随机让几名学生也来讲讲自己与亲人的故事。学生讲的故事很感人,赢得了全班学生由衷的掌声。这掌声,对于我,意味着契机与“暗示”。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自己去讲一个故事,不仅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在故事里体现。

可是,要每个学生讲一个故事,究竟要占几节课的时间?这已经是我第三次上这个单元的内容。思忖再三,我决定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于是,我留给学生这样一个作业:回忆自己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每人站上讲台来给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所得到的收获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娓娓道来,把稀松平常的故事讲得很感人;有的学生很腼腆,一上台就紧张,有好的故事,却没有讲细致,匆匆收场;有的学生,站上讲台,什么也说不出来,经过老师的鼓励、启发与“主持”,在一问一答中,仍然把故事讲完整了,同样赢得了掌声;也有平时成绩不好的调皮学生,故事却讲得有趣生动,目的是逗乐其他学生。一节课很快结束后,学生们都盼望着下一次课的延续。

就这样,3节课的时间,学生轮流登台。每一名学生都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也没有“落下”。这个过程,让在一旁认真倾听的我,看到了这个年龄段个性各异的学生,也更感同身受地理解了学生群体的复杂“生态”。讲述精彩的故事,在后来的练习作文中,他们用文字写了下来,条理清晰,感情真挚,仍然那么鲜活与精彩。我读着这些优秀的习作,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作家”的影子,心里非常感动。

许多作家在不同的访谈中都说过,讲好故事对于建构好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在讲述着一个个丰富的故事。可惜,在讲求效率和追求成绩的背景下,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往往被忽视了。

晚上,在灯下看语文教学参考书,有论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教学始终是在独特的“这一篇”之中,是分享作者的生活经验,实现与学生语文经验、生活经验的链接,学习之后,有着其他课文学习所不能代替的收获。教师首先要和作者、课标等进行深入“对话”,再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充分考虑学情,从学生出发,找到教的起点。而学情是一个变量,这要求我们不仅在备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都要掌握“火候”,因“势”施教。

这些中肯的理论,不正是我这节课在努力实践的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只要做一点点改变,对学生以及教师,都是一个良性的开始。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