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76期(总第360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高维荣:教育就是我的大爱
本报记者 葛仁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教育导报》2021年第76期(总第3604期) 导报四版

高维荣自费带学生出去旅行

9月,位于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民族中学如期开学,高维荣又回到了熟悉的讲台,时光荏苒,今年已经是她站在这里的第23个年头了。

23年间,高维荣一直坚守在民族教育战线上,为民族地区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生,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诸多荣誉,还入围了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有朋友跟她开玩笑说:“维荣维荣,你看你这名字取得好,能够让你一直维持荣誉。”对此,她淡然一笑。荣誉的背后,凝结着多少汗水和心血,承载着多么宝贵的青春和年华,也许只有高维荣自己知道。

 

高维荣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扎根山区的“工作狂”

1998年,19岁的高维荣从南充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昭觉县任教,当时的昭觉贫困落后、交通不便,外地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

“刚来的时候心都凉了半截。”看着身边的老师纷纷离开,高维荣心里也有过挣扎,尤其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起步,语言不通、工资微薄……种种困难像大山一样压在她的肩上。可看着山里娃淳朴的眼神,高维荣心中又十分不舍,“我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只有靠读书,他们才能看到外面更宽广的世界。”

那时,留下来的外地老师非常少,听说昭觉民族中学来了个英语老师,不少人都到教室外面看她。高维荣清楚地记得,一堂英语课上,她正在教学生字母歌,又有一个年轻小伙在窗外偷看,后来,这个小伙成了她的丈夫。

成家以后,身为独生女的她又将远在重庆老家的父母接来一起生活,彻彻底底地在昭觉扎下了根。留下来的高维荣一心一意地扑到工作上,成了学校有名的“工作狂”。

教学上,她刻苦钻研,从英语教学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专业能手。

“我学的是日语专业,可分配到昭觉民族中学后,教的却是英语。”高维荣说。而在师资紧缺的地方,老师们都是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钉。为了尽快掌握英语教学技能,高维荣花了不少功夫,“那会儿,我从县图书馆借了一堆书回来,晚上做梦的时候都在想哪个知识点没弄清楚,半夜醒来翻资料。”

靠着一边给自己“充电”,一边教学实践,高维荣现在不仅入了门,还成了学校的英语教研组组长。她带的班级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在2019年凉山州中考中,全县700分以上的4名学生中,有3位在高维荣的班上。其中,沙古阿木同学以749分的成绩被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录取,成为昭觉县本土培养的第一位考入该校的学生。

昭觉民族中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彝族孩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他们自己都想不到。

教学之外,高维荣还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尤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她的班上,一直有个硬性规定——所有人在教室里必须用普通话交流。有老师开玩笑说:“你们班的学生连吵架都是用普通话吵的。”随着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增强,高维荣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而在寄宿制管理中,大到寝室的布置,小到洗漱用具的摆放,高维荣事必躬亲,手把手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2018年,她所带班级的女生寝室被凉山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文明洁美寝室”,学校更是以她的班级为标准,这推动了学校寄宿制管理的进一步提升,在全州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一心不能两用,高维荣对学生尽职尽责,对家庭却有所亏欠。2017年秋季开学时,已连续几天早出晚归的她抽空回家时,发现平时健谈的丈夫一句话也没说,她以为是丈夫因她忙于学校工作顾不了家而生气,并没多想,吃过饭后又马上回校加班。

晚上十点多,母亲打电话说:“赶快回家吧,他好像不对劲,嘴巴都歪了,可能又是脑梗!”当高维荣跑回家,看到躺在沙发上想说话却张不开口的丈夫时,泪水涌了出来,她急忙将丈夫送往医院。但为了不影响学校开学工作,她将丈夫的护理事宜安排好后,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又迅速回到了岗位上。

“今后,我就是你的妈妈!”

昭觉民族中学的老师们如果肚子饿了,到高维荣办公室,总能找到吃的,有老师开玩笑说:“高老师囤在办公室里的东西一个星期都吃不完。”

“有时候找学生来谈事情,就先给他冲一杯咖啡。”高维荣谈到,除了食品外,她还会常备一些非处方药,遇上有学生感冒着凉,就给他配一些药。“我感觉我现在也是半个儿科医生了。”

在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以外,“控辍保学”也曾一度是高维荣工作的重点,在费尽心力劝返辍学学生的同时,她还认真调查学生家庭、细心揣摩学生心理,尽最大努力挽留可能辍学的孩子。

2018年春季学期,教初二英语的高维荣,发现班上的小石(化名)在课堂上目光呆滞、神情恍惚,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出现这种状况了。下课后,高维荣特别安排学习委员坐在他旁边,帮助他学习,令人意外的是,小石不但不领情,还很不礼貌地吼了同学。

是什么原因让小石无心学习、性格孤僻了呢?高维荣将他叫到办公室谈心,才得知:小石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外出不知去向,他成为了没人管的孩子。“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不想读书了。”说到这里,小石伤心地哭了起来。见状,高维荣哽咽着对小石说:“家里状况没法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今后,我就是你的妈妈!”

从那之后,高维荣每次给自己的儿子买衣服,也会给小石买一套,并且主动承担了小石的生活、学习费用。今年6月,小石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了省级示范高中,这让高维荣非常欣慰。

多年来,高维荣已经记不清自己给家境贫困的孩子们凑了多少生活费、买了多少书籍和新衣服、付了多少医药费。

2017年11月,为了拓展贫困学生的视野,高维荣自己出资,带着班上6名同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大凉山到成都,再到重庆,孩子们第一次坐了地铁,第一次逛了动物园,第一次走进名人的故居……

旅途的终点,高维荣带着学生回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重庆市江津县吴滩镇的田野上,看着孩子们嬉戏,笑容溢满脸庞,高维荣突然觉得,尽管自己付出很多,但收获的东西更多。

23年间,大凉山从深度贫困到脱贫摘帽的同时,山区民族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变,高维荣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一路走来,高维荣对学生、对教育工作饱含深情,“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教育事业,是大凉山的基层民族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