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77期(总第360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双减”之下,最强游戏禁令出台——
戒网瘾:群策群力疏堵结合
王琦
聚焦“双减”系列报道《教育导报》2021年第77期(总第3605期) 导报一版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同时,游戏企业需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最强禁令是否能够限制孩子们沉迷游戏?防止孩子沉迷网络,究竟应该怎么做?为此,四川广播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联合四川教育报刊社,通过品牌栏目《金熊猫说教育》,策划了最新一期访谈主题《限“游戏”,“1小时”外还能做什么?》。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教育导报·家教周刊》特约专家杨艳丽,与成都电子竞技产业协会秘书长、“ Super家长团”特约嘉宾侯旭,受邀作客演播间,深入探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社会话题。

王琦

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

并不是“突然”规定

早在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建立了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按照当时的规定,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 .5小时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但是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众多家长反映,这样的标准过于“宽松”,同时也催生了一些灰色产业链,例如“网络买号”等情况屡见不鲜,这让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形同虚设,还有部分网络游戏平台并未严格落实通知要求,未成年人还可以继续畅通无阻玩游戏。

侯旭表示,此次出台的政策相比2019年的条例更加严格,通过实名认证等方式堵住了之前的一些漏洞,游戏企业对此持积极态度,游戏企业的用户主要还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并不是其主要消费群体,政策出台后,“国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大家严格按照要求管理和规范,游戏企业就不会再‘背锅’了。”侯旭说。

新禁令的出台,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杨艳丽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更多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长监管的疏漏,那些以‘工作忙’、‘带娃辛苦’为借口对教育问题放任不管的父母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事实上,不管是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还是“清朗行动”、“游戏防沉迷”政策,《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进行了相关限制。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

应辩证看待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新闻不时出现,一个发展多年的行业为何会屡屡受到打击。游戏行业真是洪水猛兽吗?

“对于网络游戏本身,我们应该持辩证的态度,适度地进行网游有助于青少年提升空间认知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有效进行注意力和时间分配、减少负面情绪、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团队合作,增强社会适应性等等。”杨艳丽说,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如果过度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则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学业表现不佳、道德规范性减弱、现实社会关系受损等负面问题的出现。

侯旭则表示,游戏产业其实有众多分类,有些网络游戏兼具寓教于乐、锻炼未成年人脑部发展的作用,但由于未成年人选择和甄别意识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所以,家长和游戏企业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游戏筛选工作,选择一些有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游戏,未来则可通过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帮助孩子进行筛选工作。

网络的发展,新兴职业的兴起让很多孩子怀揣电竞梦,希望有朝一日成为职业选手,对此,侯旭给出了专业意见:“电子竞技是一项专业运动,并且已经成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此项运动极具依赖天赋,同时淘汰也非常残酷,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对于想要走职业选手行业的孩子,父母也应该给予理性的建议。

原生家庭问题不容忽视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情感需求

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同龄人之间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缺失“存在获得感”,家庭功能不良,应激性生活事件等等,都可能促使孩子们走进网络世界寻找心灵慰藉。

侯旭在现场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曾有家长向他寻求帮助,家长表示,由于自己平时给孩子施加了较大压力,孩子每天早上6点需要起床晚上,10点下课,等做完作业,到了晚上1点才能上床睡觉,可谁知孩子竟然还会打一个小时游戏再入睡,睡眠时间只有3个小时,而家长并不知情,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孩子沉迷网游很大程度上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杨艳丽通过长期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孩子大多有以下特征——

孩子接触网络时间过早、时间太长、频率太高;孩子学习压力大,而周边没有一些免费的娱乐场所、没有倾诉的对象;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感到困难和孤独,尤其是跟陌生人打交道也会很紧张;原生家庭问题,家长管理孩子的方式较为极端、或粗暴严厉、或放纵溺爱、或忽视孩子。

所以,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尤其需要广大家长、老师行动起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陪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用网习惯。

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游

需多方共治共管、堵疏结合

今天的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网络空间是他们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景。我们不能一味禁止青少年接触网络,但必须护航他们健康上网。从完善法律、革新技术、提高素养等方面着手,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适度使用网络游戏产品,切实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为腾讯电竞行业研究专家,侯旭介绍,目前,游戏企业已经采取了多种技术方式来防止此类问题。比如,9月1日,腾讯推出成长守护“智体双百”计划,给孩子们准备“100间未来教室”和“100个快乐运动场”,让孩子走出去接触大自然,另外专门推出了“成长守护计划”小程序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等。

“痛苦不能取代快乐,快乐才能取代快乐,我们应该将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此外,侯旭也提出了专业建议,将游戏账号出租问题与未成年人保护、游戏市场的秩序管理结合起来,综合管理,才能堵住政策漏洞。“我觉得可以从账号的注册到每一次登录和登录时段的长短进行动态的实时身份验证,并通过实名认证的方式,进行游戏分级管控。”

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学生五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编织一张安全的网。政府需要继续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游戏企业需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监管和审核力度;家长需要加强监护督促;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更好地帮助指导未成年人了解掌握法律规定;未成年人自身也需要提高学习和甄别能力,提高现实生活交际能力。

“双减”政策出台

守护课堂之外的时间

孩子们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少了,意味着将有更多时间去亲近自然、强健体魄,去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去面对面与人交流、增强自信,培育健康体魄、养成健全人格。作为未成年人的主要监护人,杨艳丽表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 .堵不如疏,客观地去认识网游,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逐步引导,注重孩子的心理诉求,而不是谈游戏色变,和孩子处于对立面。

2 .发挥好家长的监管作用,宽严有度,合理设置和引导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同时用事实替代说教,尊重孩子。

3 .做好孩子的榜样,与孩子共同学习,而不是拿着手机指挥学习。

4 .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满足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例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我表达需求、被尊重和认可的需求等。

5 .重视孩子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培养。例如:正确的金钱观,节俭意识,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提高孩子的社会道德感,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成长体系。

6 .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途径,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组织家庭旅行等。

新通知出台后,我们也希望网络游戏平台能让未成年人模式张弛有度,因为这是信息时代应有的温度。家长对孩子需加大保护力度,但也要牢牢记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典故。这股“水”就是少年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网络游戏可能只是一个小的水库,我们应当看到这股水流当中蕴含着很大动力,多建一些“水库”、“发电站”,用好这股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特别提醒

本期《金熊猫说教育》栏目将在“四川观察 APP教育频道”和“super家长团”微信公众号发布,若有疑问,可在两个平台留言。期待您的观点,与更多家长分享。